次日。
——百官纷纷上疏认错,刘志亦是放出了被他羁押的士人。
然此事的风波却还是不能退去。
无论是刘志罢免的那些官员,亦或是被羁押的那些士人。
这些人都获得了极为显赫的声望。
天下士人无不吹捧这些人乃是忠贞之士,有胆量有气魄直面帝王之过。
称此乃天下士人学习之正道。
这完全就是作死行为。
顾熙甚至还亲自去了一趟太学,差点没破口大骂。
此举确实是将这种风波给压了下来。
但暗中的危机,却仍是丝毫不减。
刘志重新分配权力之心已然不可阻挡。
没出几日。
他便直接颁布了三互法,彻底拉开立刻整治朝纲的序幕。
法度明令各地官员需实行本籍回避、婚姻之家回避、任官回避。
——就是为官当避开自己的本籍;避开联姻之家的本籍;避开相互认官;
简单而言便是一州之长不用本州之人;
一县之长,不用本县之人;
相互州郡之间,不可有官员在相互州郡为官。
此举可谓是直指士大夫。
目的自是为了防止官员们相互勾结庇护,加强中央朝廷的权力。
朝野皆震!
百官们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些规矩。
东汉的氏族联系,早就已经形成了绝对的联盟,刘志此举显然是在变相削弱这些联盟。
当下便有不少人上奏。
当然,这一次的上奏比之前要客气了许多。
顾熙的余威还在,天下士人对于顾熙还是心悦诚服的。
但刘志又怎么可能退步呢?
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皇帝的权威已经受到了威胁,他岂能容忍?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三互法竟真的实施了下去。
不过在这种时代,如此大的变革是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暗中的风波注定会因此事而再次掀起。
刘志启用宦官,彻底展开了对士大夫的打压。
与士大夫不同。
作为宦官,他们的所有权力可以说都是来自皇帝。
对于刘志的态度自是百般谄媚,这让刘志感受到了极大的差别。
虽然因为如今顾熙在洛阳的关系,这些宦官并没有做到像原本历史之中那般的人神共愤。
但人心向来善变,尤其是在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
眼看着顾熙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什么,这些宦官的胆子也是渐渐大了起来。
他们开始伸手到了官员任免之上。
虽然于洛阳之地,碍于顾熙的存在,他们不敢胡作非为。
但于地方之上这些人却是将贪婪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正是因为如此。
太学生们亦是抓住了机会,将针对的矛头从皇帝转移到了宦官身上。
但实则论的便是刘志。
说的就是对于当前朝政的不满。
甚至还有人找到了顾熙,想让顾熙出面劝阻刘志废掉宦官。
但顾熙又怎么能掺和进去?
时至今日,若是他还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矛盾,那他便枉费执政数十年了。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调节的斗争。
劝刘志弃用宦官,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顾氏与士大夫同体吗?
将顾氏彻底拉入这一场斗争之中?
若是如此的话。
顾熙活着的时候或许还不会出现问题。
但凡他一逝去,顾氏便很有可能落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为以顾氏在整个大汉的声望。
若是入局,定然就是那领头的出头鸟。
哪怕此举或许会为顾氏带来一些于天下士人之中的声望,但顾氏差这点声望吗?
顾熙是不可能做这种选择的。
而且在他看来,此事未必就全是坏事。
士大夫势力的急速膨胀。
注定会威胁到皇权。
若是他日再次出现一个幼年天子,就很有可能会被整个士大夫集团架空。
顾氏子弟向来都不是什么仁义君子。
他们都拥有着十分灵活的道德底线,如今下场显然不符合顾熙的性格。
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斗的不可开交。
而刘志则是稳坐钓鱼台。
终于是渐渐有了皇帝该有的权力。
他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奢华之人,再加上或许是怄气,对于整个皇宫的修缮,花费极大。
并且他亦是广开后宫。
其实对于这件事,群臣的芥蒂倒是还好。
毕竟刘志要是能多几个儿子,也能免去之前大汉皇帝们的命运。
但问题是刘志的后宫太多了。
光宫女的规模便已经达到了数千人,甚至还在持续增加之中。
并且他亦是渐渐放下了朝政。
坐视宦官与士大夫们斗得个死去活来。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一直隐藏于大汉盛世之下的暗流,终是爆发了出来。
——延熹七年。
各地皆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