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六位内阁大学士齐心,就是百官齐心。
甚至都能架空官家!
风雨欲来!
“谁曾想竟然来得这么激烈呢?”章衡摇了摇头。
官员劝谏过继宗室的事情,几人没少交流预测,六位内阁大学士下场的场景也有考虑过。
不过,真到了六位内阁大学士毫无预兆的齐齐一下场,还是让人一惊。
“这次闹得这么大,恐怕就不会再草草收场。”苏轼望向几人,插话道:“劝谏的奏疏堵了这么长时间,要想让臣民满意,怕也唯有立嗣方可。”
“立嗣?”章衡摇头道:“且不说立谁,就说立了嗣,又置官家于何地?”
一旦真的出了一位储君,那百官定然是急着巴结太子,皇帝迟早被架空。
没有儿子的老年皇帝,谁敢跟着混?
王尧臣双手背负,一叹:“官员要正统,官家心存顾虑,又岂可两全其美?”
于江山社稷而言,臣子的选择无疑是非常正确。
若是官家猛地出了什么事故,却没有正统,说不得就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甚至,各地宗室起势,也并非不可能。
于官家而言,没有子嗣,一方面是心中悲痛,一方面也担忧君权问题。
双方就这么堵着,又岂能两全其美?
“官家是君,臣民是臣。君臣考量不一,也实属常态。”
韩章抚须一叹:“为了江山社稷,劝谏之事势在必行。也就近些日子,估计就会再有劝谏。”
“怎么劝?”王尧臣疑惑道。
六位内阁大学士都已经下场,官家还是以拖为主,还能怎么劝?
“常朝之上,百官劝谏。”韩章面不改色的说道。
此话一出,几人齐齐一惊。
于常朝之上劝谏,那可就与逼宫无异。
“富大相公出手?”王尧臣点了点头,虽是疑问吗,却是肯定的语气。
“嗯。”韩章点头。
这种近乎逼宫的做法,也唯有无子一身轻的富大相公敢办。
不为别的,就为青史留名!
就在这时,一道不太确定的声音传来。
“或许,鱼与熊掌,却也并非不可兼得之?”江昭落笔手书“兼得”二字,有些迟疑的说道。
“嗯?”
这话一出,几人齐齐向他望了过去。
“尚未构思好,仅是有了些头绪。”
“容我再思虑一二。”
江昭眉眼微皱。
或许,那个法子,真的行!
不过,须得变更一下,适应一下版本。
而且,还得注重呈奏时机。
要是呈奏时机把握得好,说不定能发一次“皇帝无子”的财。
推着老师坐上百官之首的位子,也并非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