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圣黛]木石前盟> 条条大路通长安(捉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条条大路通长安(捉虫)(1 / 2)

第104章条条大路通长安(捉虫)

孙悟空又给她指了个路,他虽然不认得去长安的路,却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想出来一个办法:“古话有云:条条大路通长安。你几时看到宽阔的大道,顺着一直往下走去,交叉路口有界碑,一直走下去就到了长安。”此话不假,作为国家中枢,虽然汉灵帝一天到晚除了朝政什么都管,但道路规划也不是他负责的,乃是秦汉一脉相承。一切的道路规划都要以国家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基准要求黛玉现在出门儿有一段时间大概能分清楚东南西北。既然唐僧翻过两界山,见到了五指山,才能往西天拜佛取经。地理方位已经很清晰了,自己在五指山,那就是往南走,一直往南。“大王,我这一去,四五天之内一定回来,要是遇到危险,就念定魂咒,回到我自己身体里。我那边是明天晚上再来,大王这里,不知道要过多久,你不要挂怀。”

孙悟空眨巴眨巴眼睛,也没说自己会担心,也没说自己不担心:“去吧,别只顾着玩草。”

忽然觉得沧海桑田,眼前有一条干涸的小河沟,似乎是人工开凿的,她上次途经此处是此地的数年前,那时候还没有见过这条河呢。大漠黄沙漫漫,却没有见到狼烟。

边塞诗,写人,写事,写景,写情,写了无限多的风光,诗和书是黛玉领教人间的唯一途径。

现在亲眼所见一种很奇异的景色,题目所示之处不光是沙漠,而是一种颇为奇异的干枯的金红色。过度干旱的天地,空气中缺少水分,就连空气都有一和奇怪的扭曲,让人看了难免不寒而栗。最热的时候空气中好像出现波纹,像是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抽干灵魂中的水分。

过了不知多远距离,在高高的云层上往下看,似乎有一些很大的蜈蚣在地上移动着,这种蜈蚣没有脚,她按落了云头才发现这是十几个人一组,被麻绳串在一起,双手反绑在背后被士兵驱赶着。不知道要往何处走去,亦不知道命运往何方而去,或许只有黛玉知道接下来就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然后一直都是乱世前方有一个小小的城市,比姑苏小的很多,也没有沿途所见的码头那样繁华艳丽,低矮的土城城门口没有大块儿的砖石,而是夯土构造,就连上方的城楼也很小,门口的守卫穿着单薄肮脏的衣服,手执长戈,面带病容。城市里,皮包骨头的狗像是那天见过的饿狼一样,在啃着地上散落的枯瘦人形。

此景令人不忍细看,竞然和大圣讲的′笑话′一模一样。死人和活人躺在一起,很难分辨那一个是死的,哪一个是活的。说话的那个还没死。

林黛玉只敢浮光掠影的看一眼,亦无可奈何,这或许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大灾之年,十室九空,虽然偶尔翻书时看过一些描述,那草草十几个字,不外乎大饥,路有硪浮"大饥,人相食',幸好没有看到人吃人的场景。贾先生讲课的时候只讲明君贤臣和其他知识点,认为这些没有意义,既不能显示出他的博学多才,又不能增加小女学生的文采,就连教导官场仕途也用不着搭理这些事。实在不值一提,说了还要惹得东家唠唠叨叨。至于林如海嘛,因为怜惜家里的藏书,所以没舍得撕毁修改,毕竟《西游记》便宜,拿到手撕掉可怕的狮驼岭几章不觉得心痛,而全套《汉书》《旧书》算是宝贵,不如不给她看。

“锄稷棘矜,非括于钩戟长铩也。”

过秦论里讲得很清楚,十万甲士输给揭竿而起的百姓,原因只有一个。林黛玉飘的高了一些,顺着那极其平坦鲜明的官道痕迹,一直往南方走去,终于又见到了茂密的庄稼,重新灌满水的河流,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由得暗暗松了口气。

当她飘得不高不低刚刚好的时候,大路像是一道清晰的线,指向前方,就这样一直飘下去,直到见到了长安城。

这座城池乍一看恢弘壮丽,气象万千,就算是在天上看到,也为之震撼。俯瞰全景,极大,比姑苏城大了数十倍不止一一黛玉没俯瞰过别的城市,只有这一个对比物。

这巨大而华美的城池中,是久闻大名的未央宫。但这城池看似恢弘,实则有些凋敝,有许多应该修缮的地方,没有修补,就连宫殿之内的地砖缝隙处,也长着许多的野草野花。西汉皇帝的宫殿,已经被弃之不用。

又往南边飘了数百里地,见到一座和长安同样规模的城池。繁华富丽,人员稠密,城内城外除了达官显贵的大宅,普通平民的房舍如鱼鳞般紧密。

高堂华屋,玉宇琼楼,瑶台银阙,连绵不绝,几乎一眼望不到边。黛玉看的啧啧称奇:“真不愧是一边卖官鬻爵,一边滥加赋税盖出来的皇宫。”

不光是妖精有黑气和腥气,人太过于污浊邪恶的时候,也是弥漫着乌黑可怖的气息。修行人能望气看相,并不是要背书学习,而是能看清楚一个人周边的气象和未来的运势。人们脸上没有写字,看起来却比写了字还清楚,一眼便知底细和背地里的为人。

京城之中美则美矣,也是乌烟瘴气。从上方往下一看,仿佛有黑云压成一般。那种愚昧,残忍狡诈不仁不义的气息,自皇宫之中喷薄而出,四下蔓延。原本想要去窥探宫闱,又想到那天陶渊杰所说,京城和皇宫之中有一些东西会阻挠修行人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