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团体赛
赛题宣读完毕。
整个比赛场地都传来一阵阵议论。
“这题目也太难了吧。“有队伍的选手已是叫了起来,一副狂抓头发的样子。“是啊,光做齿轮箱就够呛了,怎么还有个电机孔位偏移的预设。”“我看场地那边还真放了一台电机,不会最后直接固定好电机实体,用偏移的这家伙,来测试我们完成的齿轮箱吧?”“人家不也在不拆卸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了机械密封面修复吗?想也知道那种大设备肯定特别复杂。”
“那能一样吗,停一天100万美元,不能行也要行啊!!”“你就赌咱们国家没有这样的需求?”
是啊,难道他们国家就没有这样的故障情况了吗?即使没有一天100万美元的停机损失,即使砍半再砍半,也不是现在的祖国能承受得起的。
为什么世界技能大赛把这题收纳到题库?
就是因为世界领域内,各个国家工业发展中都面临相似的问题。大型设备停机费用太恐怖了。
如果停机后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返厂维修,损失更是难以承受的。那有没有可能,在不拆卸设备的情况下,进行部分功能的维修?甚至“盲配"这一难点考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此项需求诞生的。要不然谁没事琢磨个为难人的"盲配"技术,嘿,我有,但就是不给你用,就是不让你上手,你只能看着来,凭感觉来~如此欠揍,如果是无中生有,那还不被大伙的唾沫星子喷死?工业领域内所有的技术,都是从实战中总结而来,都是从实际需求中诞生而来。
因此,即使知道这题目难度可能有点大,但主办方仍旧把搜集到的这道题目,放进了题库里。
同样的现实技术问题,别的国家的年轻选手能做,他们的也能,中国只是起步晚,但不代表人差!
萧隆收回目光,问:“怎么讲?”
林巧枝也是皱着眉头:“图纸简单看下来,机械齿轮模块,有30个配合面,里面包含交错槽、斜齿轮组,要求传动无卡顿。第二个精密定位模块,有24个配合面,要做带角度调节的凸轮机构,以保证+0.01°的重复定位精度,最后就是处理电机孔位的问题……”
这会儿还站得密,周围人听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也太难了!
还只给七个半小时!
赛事主办方并没有被这一阵阵议论声打乱节奏。依旧有条不紊的推进。
各自带开,分发材料。
依旧是45号钢,不同的是,一整块毛坯的尺寸,比个人赛的大了不少。“先去把材料领回来,然后分三组同时进行,我们先把所有高精度尺寸、多零件配合的组合件拆分成独立子模块,我负责电机控制接口模块这部分,萧隆你带两个人负责……林巧枝直截了当地接管了这个赛题,并且揽下了其中最难的那部分。
这也是有点形成习惯了,她之前就管过项目,还是被王柏强带着一个个车间仔仔细细教的,起初觉得难,年轻人不好管人,但硬着头皮适应了也就好了。后来还有几次单独处理问题的经验,基本形成了指挥和命令的风格,所以此刻没有什么滞涩感。
林巧枝在脑海里思考着,把任务都分配下去,责任到人,并且将精度等要求都一一明确,最后,用力拍拍手振奋道:“最后再检查一遍锉刀、划针、台钻、机械百分表、塞尺、角尺等手边工具,确认没有问题,马上开工!”要在七个半小时里完成从毛坯到组件装配的全流程,核心挑战在于高精度尺寸控制、多零件配合精度及设备合装的快速切换。如果做不到高效协作,精准分工,林巧枝不用等比赛开始,都能预见最后时间不够的结局。
林巧枝有能力、有经验,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即使电机孔位偏移这问题也是头一次遇见,但她依旧有统御全局的冷静。只是赛场上不少人缺乏这份底气和镇静。
于是,在林巧枝她指挥着队伍进入正轨后,仍有许多队伍还被困在如何解决这一个个问题的集体讨论里。
甚至有的在争论,因为没有主心骨,也有的拿不准注意,这是队长弱势。但凡队长稍微有点威信力、有点能力的,都已经咬着牙在争分夺秒的布置任务了,试图带领整个队伍往前走,不管走不走得通,先要往前走,才有希望到达终点。
眼看着林巧枝把整个流程链条上的公差都提前计算好,然后将要求一一下达:“这是你们俩分配模块的允许误差,我按照权重算好了,给关键配合面都留了修配余量。”
萧隆接过这份提前计算好的尺寸链允许误差,看到林巧枝接管了整个比赛节奏,心里莫名的松了口气。
“我会注意的。”
“我也是!”
林巧枝眉头一紧:“不是注意,是一定!"她锐利的目光扫过来,“一定要控制在允许误差内,这108个尺寸需要形成闭环,任一环节超差都会导致整体报废。”
对上她不容置喙的锐利目光,萧隆感觉有种熟悉的寒毛发凉的感觉蹿上后脊。
她不会允许任何差错。
她遇到问题一定会追根究底。
她的要求永远不会因为任何借口和理由松懈降低。萧隆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