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两声,道:“行了,时间也不早了,你早点休息吧,我也回去了!”
说完,王凌就背着手离开了团部,坐车回他在禅达城里的大house了!
……
地元星,炎夏历4011年、西元历1941年,十一月的第一天,彩云之南、滇西地区,禅达城南,滇西独立团的驻地。
结束了每日晨训的战士们以班为单位走进食堂,领取了今日早晨丰盛的早餐,又以班为单位坐在一起,享用起今日的美味早餐来。
独立团的驻地现在已经是大变样了!
因为一百万入账,兜里有钱的缘故,王凌很豪气的将禅达十八乡几乎所有的空闲壮劳力都给雇佣了——反正现在地里的活也不多,不如到我这里来赚点外快。
每个工(8小时制度)五斤大米、一盒午餐肉罐头的报酬让所有人都干劲十足,并且每个工还提供一顿丰盛的餐食,因此团部周边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样子。
三班倒之下、营地的建设可以说是昼夜不息,短短十天的功夫就把大食堂、大校场、大澡堂、仓库和部分营房给建设好了,剩下的营房也正在不断地赶工当中,并且建设范围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那三十亩荒地了。
果然那句“只要钱到位,地球干报废”不是说说而已的,是自古以来就根植于民族基因里的。
为此,王凌不得不把周边更多的土地给买下来,然后继续建设。
除了营地的建设之外,王凌还雇佣了不少愿意出来抛头露面的妇女,成立了一个被服厂,专门给部队生产布鞋(军靴太重,日常可以穿布鞋)、军装、被子等装具,给出的报酬和建设营地的壮劳力一样,只不过变成了按月支付而已。
现在的人都比较淳朴,只要拿了你的钱,那就肯定愿意给你办事,如果你给的够多,那么甚至愿意给你卖命,所以压根就不需要什么“按件计费”之类的政策,所有人工作的都很认真,效率满满的。
另外,王凌还在禅达城大撒币,大量向禅达十八乡的老百姓收购新鲜的蔬菜、瓜果、鸡蛋、猪肉、土布(做布鞋)等物资,并且是以半开银元支付,村民们的热情也很高,每天一大早都会推着小推车把东西给送到驻地这边来。
就像今天早上每人一个的鸡蛋,就是禅达的村民们送来的,刚送来就被送进了食堂,成为战士们碗里的加餐。
为什么是水煮蛋,而不是蛋花汤,嗯~其中的道理各位读者老爷肯定是懂的。
许多人因为独立团的存在而赚到了钱,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不少,禅达的经济也活跃了不少,市面上也肉眼可见的繁荣起来了。
不少人的心里不由得产生了“要是独立团从此就不走了该多好啊”的想法,也导致军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肉眼可见的改善。
可以说,因为王凌那种“怪可怜的,能帮就帮一点吧”的近乎于本能的举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就把禅达经营成了一块较为稳定的根据地了,如果明年从南边退回来,还在这里驻扎的话,相信很多工作会展开的很容易。
说回驻地这里,因为大多数营房还在赶工的原因,部队基本上都是住在帐篷里的,除了营连长级别的军官是两人一个帐篷之外,其他人住的都是十人一个大帐篷,一个排四个帐篷,管够。
而已经建好的那三栋营房则被王凌划给了卫生队,在李良、郝兽医等人的不断努力下,卫生队现在已经有了两名外科医生、一名内科医生、一名半吊子中西医结合医生和七名护士,已经算得上是初具规模了。
卫生队收治的伤病患也达到了二十人的规模,原来的那个小院子是不能呆了,还是搬到团部旁边更好一点。
卫生队也就成了除团部外第一个获得新营房的单位。
……
大食堂一共建了六个,红砖黑瓦的建筑物看上去很高大,每个食堂都可以保证上千人同时用餐,六个食堂一起开饭,可以保证全团同时吃上热饭。
为此,各连的炊事班全都被团部给集中了起来,好有充足的人手来做饭。
当然了,团部里面还有一个小食堂,炊事班长是马大志,专门给团部的长官们做饭。
此时,某个食堂内,伴随着升腾的热气的,是吃饭的咀嚼声和低声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咱们要发饷了!”
“啊?要发饷了?你听谁说的?”
当兵吃饷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饷拿的部队和没饷拿的部队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一听说要发饷,周边的人立刻来了兴趣,纷纷问起说这话的人来:
“我听四连的一个老乡说的,他说之前晨训的时候,团座亲口跟张副主任说了要发饷。”
“发多少?能有一块不?”
“我觉得不现实,你看看咱们现在过得日子,最好的武器、最好的伙食,每天都能洗澡,军装坏了就能换,咱团座能用多少家底,还能给咱发饷啊?”
“那不一定,我听警卫连的弟兄说,团座卖了一个团的旧装备给滇军,卖了一百多万大洋呢!”
“好多钱哦!”
“那你就更是想多了,那可是大洋,你见过哪个长官发饷是发大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