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伊奥拉不遗余力的造星声势下,《米兰体育报》终于无法再忽视这股浪潮。
在其专门的意乙观察专栏里,一篇出自某位资深观察员的文章悄然登场。
整体的笔触还保持着那份专业报纸惯有的矜持和审视,但还是精准抓住了最大的流量密码:《数据飙升与球迷狂热,布雷西亚的新‘核武’能否打破联赛格局?》
文章里详实引用了那些在意乙联赛和录像分析片段中流传出来的关键数据,尤其是那些令人咋舌的对抗数值。
特别重点提及的,是萧阳在激烈对抗下展现出的那种“与他匀称体型完全不符的骇人破坏力”,以及在狭小空间、人群堆叠的防线中,那如同精密机械般稳定的脚步调整和如同炮弹般力沉千钧的射门——
“如巴洛特利般强壮,像卡卡般英俊,当然,也能像卡卡般带球和射门。”
真正将拉伊奥拉精心布局的棋局点燃到高潮的,是文章最后这么一段带着巧妙暗示的“事实陈述”:
“我们注意到,围绕萧的讨论热度正在激增,甚至已有来自顶级联赛的球队对其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我们还无法断言他是否真的具备成为下一个现象级前锋的核心潜质,但仅就目前阶段的数据而言,他的表现确实超越了尼昂、巴洛特利、罗比尼奥等米兰前锋。
当然,有人会质疑意乙联赛的强度和意甲的天壤之别,能在意乙八场八球,未必意味着能在意甲立足。
这样的质疑并无道理,但请同样注意,相比起幸运的巴洛特利们,他身后可没有卡卡、比尔萨、蒙托利沃这样的人为他输送炮弹,如果异地而处,他们未必能有萧那么优秀……”
毫无疑问,这段话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了一个老套却又极具煽动性的故事脉络:一个被米兰放弃的少年天才,只能到意乙的“穷乡僻壤”寻找出路,结果竟然真的让他靠自己的能力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
看看如今红黑军团AC米兰的窘况吧——联赛九轮战罢,三胜两平四负,积11分。
这是二战以后,米兰第一次连续两个赛季九轮过后积分低于12分!
队内的头号得分手巴洛特利……哦,他进了三个球。
三个。
连萧阳的一半都不到。
当你锋无力的时候,偏偏有一个被你放弃的前锋在外面大放异彩。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的力量被无限放大。
“如果当初米兰没有将萧阳‘流放’到布雷西亚……”、“如果萧阳身披的还是红黑箭条衫……”这类扎心至极的假设,瞬间如同野火燎原般在意大利各大体育媒体、球迷论坛和社交网络上疯狂传播,引起争论。
萧阳的名字和价值定位,几乎是一夜之间完成了质的飞跃。
他不再是简单的“意乙惊喜”、“潜力新秀”,而是跟米兰这个顶级平台绑定到了一起,陡然被拔高到一个足以牵动意甲俱乐部神经的位置。
赞美和质疑永远是硬币的两面,紧随而至的还有毫不留情的拷问:
萧阳的数据是否有水分?
如此铺天盖地的热捧是不是又是一出被精心策划的炒作泡沫?
他那在乙级联赛摧枯拉朽的力量和射术,到了更高强度、更狡诈的意甲后卫面前,还能剩下几成功力?
足球世界的反应是极为现实的。
各大俱乐部球探办公室的桌上,关于萧阳的初步考察报告和追踪请求如同冬日的雪片,纷纷扬扬地堆积起来。
转会市场的关注度统计图上,他名字旁那条曲线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垂直攀升。
而这微妙的风,当然也吹拂到了米兰内洛,吹到了AC米兰副主席加利亚尼略显空旷的经理办公室里。
第一份试探性的、来自某支意甲中游球队的报价传真件送达时,加利亚尼对着秘书递过来的文件,第一反应是困惑地眨了眨眼。
“桑德罗.萧?”他花白的眉毛拧在了一起,在脑中飞速检索着这个名字,“Who?青年队的……哦……哦!那个去了布雷西亚的小孩?”
秘书简短确认后,他脸上浮现出一种既非喜悦也非不快的神色,“哦……在意乙表现还不错?好事…最佳射手?嗯,看来菲利普调教前锋还是有一手的。
布雷西亚想买断?他们出多少?100万?
布雷西亚如果没有脑科医生,可以让他们来米兰看看…”
100万就想买一个十七岁的联赛最佳射手?哪怕只是暂时的最佳射手,也不是这样侮辱人的。
加利亚尼挺欣慰的,毕竟这也是米兰青训的成绩,又有牛逼可以吹了。
但也就欣慰而已了,至于“第二个卡卡”“新的巴洛特利”神马的,等租借结束了来到意甲试试成色之后再说吧。
可没过几天,当第二份、第三份或试探、或带有明显“捡漏”心态的报价接踵而至,并且看到那个让他瞬间血压升高的经纪人签名时,加秃的心情就荡到了谷底——“米诺.拉伊奥拉?!”
这个名字如同刺眼的霓虹灯般在他脑中闪烁。
这个胖乎乎的、长着一副精明商人面孔、眼中闪烁着对利益永不满足光芒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