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心服口服
王信对天成城並不陌生,包括天成军的主要將领,哪怕不熟悉,王信也知道叫什么。
不过有了赵赫,王信心里有了底。
比如天成军一总兵两参將,总兵是胡立勇,自大而亡。
另外两名参將分別是张震和李昆,在胡立勇死后,虽然没有阻止下面士兵喊报仇,但也没有实际行动,反而急不可耐的找关係开始爭夺总兵位置。
赵赫边说边鄙视。
这也是他破罐子破摔,选择支持外人王信的原因,不光是王信名声好和威望高。
王信倒不在乎赵赫是什么原因选择投靠自己,只要他对自己的言行是真的就行,倒是有些感慨。
胡立勇无论如何,坐镇天成军多年,两位参將或多或少得到他的支持,被他视为心腹,平日里关係极深,结果人一死,两个往日的心腹大將连他的尸身都没有心思去弄回来。
“张震和李昆的本事如何?”
王信没有探究。
张震和李昆的行为,不代表两个人就不是好人。
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
除了小部分天性如此的坏种,大部分人是受环境所影响的,王信有清晰的认知。
如果环境是坏的,那么很多人也会同流合污,坏的流脓。
可如果给他换个新环境,突然又清清白白的做人,与原来判若两人似的。
所以王信並没有因为两人的表现,就彻底不信任两人。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绝对不会有忠心的。
所以两个人到底对自己到底忠不忠心,主要在於自己与他们的接触中,能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以及他们自身的性格等方面。
犹如眼前的赵赫。
自己在大同西军的所作所为,赵赫早有所闻,又一同北征过胡人,亲眼所见亲自相处,因此认可自己,加上他的性格,这些因素的构成。
所以赵赫决定投靠自己,他的言行之外,更有看不见的忠心,王信心里放心。
这两个参將不忠心胡立勇,说不定是因为胡立勇的行为和思想,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呢?
其实两个人极其反感胡立勇。
只不过形势所迫,所以无奈屈居胡立勇之下,毕竟人有百样,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直来直去的,因此王信问的很详细,包括各人的才能等。
赵赫说的不一定对,但是以他对自己的忠心,真话应该居多。
同时通过赵赫,对天成城目前的局势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大同属於山区。
西北是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其中双山、二郎山、云门山、采凉山等等,东南则属於太行山脉,涵盖恆山、太白山、六棱山等,东北方向则是燕山山脉延伸的范围。
只有南面出了寧武关,进入山西境內,平原比例才逐渐增多。
而细碎又细小的平原范围,哪怕开垦出来田亩,大多也不能算上田,能评个中田就不错了,不光养不活更多的人口,也不利於收税。
收税的成本远比收上的税要高,而且山区百姓收成不多,自身就飢一顿饱一顿,並没有多余的粮食能交税。
加上属於边地,常年遭受战乱的威胁,所以百姓多依附大户,与內地百姓依附大户,虽然本质一样,但模式不同,大同的大户多修民堡等,武力要强於內地大户。
地方官府更没有收税能力,所以大同的收支极其失衡,更离不开內地的供应。
大同本身能容纳的人口也不多,至今民户不足二十万,算上军士和士兵家属才破了三十万。
其中大同城人口最多,士兵和士兵家属也最多的,大同城生活有十万人口,被文人誉为十万州城。
城內大部分人口的生活依靠朝廷调拨。
其次是天成城。
天成城个在册不在册,原士兵至少有一万八千人的人口,加上部分军士家属老人小孩,合计两三万之多,加上本地民眾,大概有三五万人口。
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朝廷的供应,天成城內六成以上的人口就活不下去。
那么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朝廷经济困顿的时候,大同兵乱要早於陕西民乱。
明中晚期大同发生兵乱,歷史走入另外一条河流,但是大周依然也发生了兵乱,因为大环境是相同的,导致结果也迟早发生。
只不过明中晚期虽然解决了大同兵变,但属於靠著强硬实力压下矛盾,实际上並没有解决问题。
为日后实力依然强盛的大同军镇,突然投降远在数百里之外,因为寧武关损失惨重而导致退缩心理的李自成,让他一下子恢復信心,也让天下大惊,敲响了大明丧晚钟,一个月后覆灭大明埋下了伏笔。
不解决问题,强硬的压下,解决製造问题的人,不影响自己前程就行,管杀不管埋的官僚阶级做派。
歷来明代文人就是如此。
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所以科举真是好的吗?
宋明皆是十倍百倍的综合优势败於极小的部落。
官员只是分配財富,但不创造財富。
当所有的聪明人都去追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