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吕布的凉州策略
本来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但吕布却打破了这些规矩,进而让凉州以剥削羌人分赃的利益链无法维持下去。
“跟当地豪强作对,不会有好下场的。”
问题来了,吕布怕豪强吗?
其实并不怕,特别在这凉州,这里和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不同,即便算上当地豪强隐匿的人口,当地也就六十万出头。历史上的高光,要等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大量人口向河西迁移的时候了。河西四郡本就是汉武帝时期新纳入版图的,这里当然适合放牧与耕种,农田沿着祁连山的雪山融水形成的河流进行垦殖,其能养活的人也绝对不少。但这里的农业条件,相对于中原地区,确实没什么吸引力,即便汉朝想方设法从中原迁了不少人,以此彻底控制凉州,但其总人口数依旧有限,也有大量可耕种土地尚未得到开垦。
可以说,凉州豪强的影响力在整个汉末三国时期都算得上是相对最少的,如果东汉官方没有动员全国的资源下场去救,甚至他们都会被羌人打得彻底丢下土地仓皇跑路。
所以,在凉州这一片,如果能连接那些基层汉人与羌人,区区豪强根本不足为虑。
这也是关西和关东文化分野的一大特征,即关西自古多战乱,民众尚武,多渴望建立功勋来改变命运。当地虽然也会形成豪强,但相比于功勋将领以及本地的军事力量,这些豪强的实力并不能占据主导,真的遇到强大的外敌,这些豪强也会变成待割的韭菜。
而关西农田较少,经济较为贫瘠,这让他们产生了从关东获得经济利益的动力,并期望用自身的武勇与军功在朝中获得话语权,通过朝廷对国家的经济利益进行重新分配。
因此,与关东推崇士族门阀不同,关西人天生就有着反对士族门阀的倾向。或者说,关东地方豪强仗着家大业大反抗朝廷,兼并土地时,关西出身的官员是最有动力去到关东基层进行物理催收的。正因为这样,西汉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要比东汉时好上不少,因为西汉国都在长安,重视关西,大量关西人及良家子入朝为官,敢对那些抗税的士族猛羊毛。
然而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本就是依靠关东士族夺得皇位,关西在东汉时期彻底没落,在文化上被歧视,关西人在关东人的排挤下,基本都不能在朝中担任要职。这也导致当这些世家大族在东汉做大,大量兼并土地,瞒报税收时,皇帝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集团去制衡他们。
吕布出身的并州边郡,西汉的朔州,这里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关西地区,但从文化分野上,吕布及其他朔方四郡的人必定倾向于关西。闯荡天下后,吕布也看到董卓、段颍这些关西人都愿意跟吕布合作,把他当成同类,认为吕布可以代表关西势力。
于是,吕布心中也产生了一个想法一一唯有以关西人作为基本盘去重新统一关东,重建关西与关东的势力平衡。一个人当然是无法制衡关东世家大族的,但另一个利益集团就可以。至少秦、汉两次都证明了,关西虽小,但兵马足以踏平天下。
而借助关东士人去平定天下,就类似于走了光武帝刘秀的老路。哪怕一时靠个人努力得到了关东士人的认同,但只要那个最有威望的君主死了,最多传到孙子辈,士人就会逐渐架空皇权,各行其是。国家的财富被这些士人官僚地主中饱私囊,自然也就什么都干不成。
但东汉末年时,吕布想要实现这一势力的再平衡,最大的问题就是关西人在长期被关东人排挤出官场后,他们在羌乱中逐渐蛮化,如今已然缺乏足够多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才。
唯利是图,缺乏礼义廉耻,只知道在战场上冲阵杀敌,却缺乏和关东的那些高质量人斗智的能力。无论是董卓乱政,还是马超、韩遂之乱,都是一群没文化的武夫主导的,注定没有结果的军阀叛乱。他们没有治理能力,也没有问鼎天下的雄心与对应的蓝图,这样的势力即便有着一支天下最强的军队,也注定是成不了大器的,只能被那些精明的关东士人所利用。
对吕布来说,他提拔凉州的羌人与底层汉人,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读书机会,就是想让他们重新变成一个有文化,能不断产生人才的集体,并重新为关西人这个阶层注入活力。
而一旦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在重新培植这些人才中积攒了足够威望的吕布,便自然能够成为关西人新的领袖。
吕布的选择,就决定了他不会与地主豪强为伍,他当然没那个心思去说要把世家大族彻底铲除,但你敢犯法偷税我就敢往死里揍的觉悟,他是有的。
随后的一段时间,汉阳郡,安定郡,武威郡都有太守试图对羌人进行盘剥,但每次都被吕布强硬阻止。对此,这四郡太守,以及凉州刺史周洪都对吕布非常不满。
十二月,终于忍受不了的周洪联合四郡太守恶人先告状,以吕布率军袭杀汉军为由,要求朝廷惩治吕布而吕布也上书检举周洪及四郡太守,增加苛捐杂税,非法盘剥羌人,以致那些归附汉朝的羌人被迫反叛,却又被拿来请功的事。作为证据,吕布上交了羌人们向地方政府上税的账册,并提交送去各部落羌人代表到朝廷,称所有的冲突都发生在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