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杀郭典,斩张梁
赵云最终还是没有再为郭典求情。
“哼!吕将军对叛军如此仁义,怕不是与叛军勾结!”郭典冷嘲热讽。
然而吕布却并没有因郭典的话而动容,他继续说道:“杀降还是收降,这都是战后的事情。我跟赵云商量的事,与你无关。
现在我要最速取胜,不听军令者斩,谁来都没用。”
董卓有黑料,吕布没有。吕布当然知道杀了郭典以后,可能有人找自己的麻烦,但如果连个郭典都不敢杀,就意味着自己以后但凡想在关东干点事,都要被这些人掣肘。
“但我现在改主意了,让别人砍你太麻烦。你们这些郡吏如果想救太守,就现在说服他改变主意,否则的话”
吕布抽出手中的水纹刀,说道:“我现在就亲自砍了他!”
此时郭典也不禁流下冷汗,但他不能怂,哪怕吓得腿软也不能怂。
所谓关东士大夫,嘴里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私利,郭典当然也怕,吕布这手起刀落,他小命就没了。但作为士大夫的一员,郭典也知道,怕死的人是不能占据道德高地的,士大夫之所以能获得社会道德的定义权,就是因为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相信的东西牺牲。
更多的时候,愚昧的民众是不知道对还是错的,只要人们看到这个人为了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再加上其他人的吹捧,就能让这个人名垂千史,而根本没人在意他们坚持的东西到底是不是对的,甚至,他们坚持的东西本身就造成了豪强对百姓的系统性欺压。
六年前(178年),吕布在外打仗时,刘宏其实已经为了抑制士族门阀,试图开办“鸿都门学”,提升寒门子弟的地位去遏制世家的发展,但这些本应是进步的东西,却因为这些关东士大夫的贬低,说他们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合着在他们眼里,听从皇帝命令,不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就会被打上这种标签。无论如何,这些士大夫最擅长的东西就是联合起来,以“不惜性命”并“刚正不阿”的态度来扭曲事实,伸张自身的利益,并将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定义为“正确”。
郭典知道,如果他怂了,以后就没办法在关东士大夫的圈子里混下去了,而如果不怂,哪怕被杀,士大夫也会保护他家人的利益。
“你一你杀了我就是!我死以后,后人自会为我正名。”
“是么”
“砰!”
“啊!!”
吕布一拳捅进了郭典的腹中,尽管知道吕布是认真的,但当这一拳打得他在地上疼得打滚时,郭典难免带着惊讶。他们这些关东士人早就习惯了认定自己高人一等的立场,他从来没想过一个连寒士都称不上的庶民,会仗着皇权真的杀死自己。
也许这时,那些关东士人才会明白,吕布真的完全不吃士大夫这一套,不听话真的会被砍。“你以为后人会对你歌功颂德吗?
不会的。
我会打赢这场仗,然后上表朝廷历数你贪功冒进,不听军令的罪行,替董公翻案。
你觉得军令是跟你开玩笑的吗?你以为你们士大夫可以靠着辩经那一套把黑的吹成白的吗?如果是文学上,你们或许可以,但这里是战场!
战场上,不论什么士大夫还是庶民,打赢了,就有资格说自己是对的,没打赢,就不配说话!你放心,不超过明天,此战就会分出胜负,到时候,我作为立功之将,你的评价是我来写的。”在那一刻,郭典的眼中,透着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似乎已经明白,吕布是真的有着绝对的自信,不依靠这些关东士人的力量,也不靠这些地方豪门的武装,他可以独自击败张梁。
然后,不管其他士大夫会如何评价郭典的气节与刚正不阿,但在吕布得胜后的战报中,郭典都将被定性为贪功冒进,拖累友军的败类。
你们士大夫的确可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但你也改不了大汉史官记录的战报,而战报则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吕布小儿!你一!”
“来人呐,把他押出去!我让他在临死前发挥最大的作用。”
随后,吕布一边便指挥全军,将城南的鹿角强行拆开,还将原来负责围城的郭典部从城南赶到了城北。而在鹿角都移走后,吕布特意在南门城门三百步开外,摆了个台子,并让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围观。“各位,巨鹿太守郭典不听军令,今日,我!破贼将军吕布!将他斩了以彰军威!
等我斩了他以后,就重新部署部队,到时候,杀死张梁的大功,我非要不可!”
吕布嗓门喊得很大,是就怕城墙上的黄巾贼听不见。
“吕布,你陷害忠良,你不得好死!!”
郭典被五花大绑,在士兵面前公开献丑,这句话喊的都是真情实感,没有一点虚假。
而吕布随后则拿起水纹刀,对着郭典劈了下去。
“咔嚓!”
血光四溅,就在城上张梁的黄巾部众,以及城下吕布的部众面前,一个二千石的官员郭典,被持节将军斩了。
这场面太大,连张梁都惊掉了嘴巴。
随后,在众人面前,吕布全军向后撤走,原本郭典在城南的大营也一个没留。
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