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以西御东的制度
在进入正题前,荀攸看了看周围,显然,对荀攸来说,真正的秘策是不能轻易告诉他人的。而吕布便知道了荀攸的意思,他摆了摆手,所有仆从和其他太尉府的官吏便都退出了房间。
荀攸这才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进而缓缓道出自己为吕布准备的计略:
“所谓世家大族,就是依靠最开始的一代人,在特殊的年代积累权势,拿到资源,并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而率先拿到资源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子孙后代的富贵,必然想办法对政治进行干预,进而形成新的利益集团。我知道,明公也看到这些世家大族在侵蚀国家的根基,因此想要拯救这个国家,我觉得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
但哪怕是在明公这里真的能杀光地主豪强,那么百年以后,这些随明公征伐建功的后人们,说不定也同样会在那个位置上。”
“是这么个道理,我不确定我一定能成功,哪怕成功了,也很难让后人继续保持这份成果。还是说,公达你有什么想法?”
“我也不能说我的方法一定能行之有效,曾经我甚至会以为,士族门阀把控朝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明公您和一众关西寒士的崛起,让我想到了,也许天下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明公培植关西人,以关西雄兵统御关东,再依靠关东的财富,供养有功之臣。而仅将天下有志之士,不论出身的选在关西,成为朝廷所倚仗的力量。”
“喔?详细说说。”
荀攸能提出以关西雄兵制衡关东的这个想法,本身就证明了他的实力,这件事正是吕布想做的,而荀攸已经猜到了吕布的做法了。
但在此之上,荀攸则进一步提出,借由凉州、三辅等关西地区的土地,化为专用的官田,归兵府管理,并将朝廷所需要的士兵家属统一迁入这部分地区。士兵可以让家属耕地,在非战时或轮值时自己耕田,也可以花一笔钱雇佣佃农替自己打理田地。
士兵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免除徭役与地租,同时设立统一的兵府负责管理部队与训练部队。他们集中在关中集齐周边区域,可以做到只要中央征召,就能立刻响应。
这些军田的收入,被视为士兵的工资。基础的士兵只能拥有相对较少的田地,而高级军官则可拥有关中地区的优质田产。但这只是基本工资,并不是打仗的额外收入与赏赐。
所有府兵区的土地都不允许买卖,反之关东地区的田地则允许交易。
士兵退伍以后,他们可以利用从朝中得到的积蓄,在关东的地区买下永久性的田产,而不受限制。即当兵时依托关西,而封官发财则出自关东。想要全国抑制兼并难以做到,但以全国的财力仅抑制府兵军田的兼并却是可能的。
“如此,能通过考核,搬入军田的士兵,大都是勇猛而敢于拼命的底层猛士,他们没有根基,终于朝廷手中有这些人,若关东士人敢以家业拥兵自重,暴力抗税,这些关西强兵便可讨伐这些不听话的世家大族。
而若这些士兵立下军功,则将来则可在关东购置更多田产,让子孙数代享受富贵,便会成为新的豪强与世家大族。
但只要朝廷保持器重这些关西军官,而非关东士人,以西制东,则下一批从寒门选入关西的军官,也必将讨伐那些企图对抗朝廷的新兴世家大族。
如此,明公如今所依靠的人,就应当能一直被依靠下去。”
“我知道你的意思,这个想法很不错。”
一方面,这些和吕布一起建立功勋的人,并不是没有富贵,而是功成身退到关东享福,另一方面,也让以吕布为核心的这个集团,永远能从关东地区抽到最新鲜的血液,作为自己维持统治的嫡系。河西,关陇一带的农田相比于广大的中原,确实不多,但却足以养活一支能威震天下的精兵。只要每个时代都能把最能打的人都集中在这里为自己效力,那即便不将关东世家大族像吕布在凉州时那样挨个抄家,单凭武力震慑也足以让他们服气。
“没想到,我本以为公达你只是智略过人,没想到在行政方面,也有如此见地。”
“哈哈,所谓谋士正是要为主公解惑,而且,在下并不是提出什么具体的制度,只是基于明公的理想,以及现状,试图解决明公想要解决的问题罢了。
我一直觉得,无论军事还是政治,本质上都是对人心的考量。任何制度,若是被奸邪利用都会起到反效果,但好的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心自发的维护,从而维持更久的时间。”
“这的确是我需要的东西。”
说起来,历史上的荀攸究竟跟曹操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历史记载并不清晰,流传下来大都只有他在军事策略上的建树。因为他的大多数计策,并非公开,而只对主公一人明说,是真正只为一人服务的谋士。即便吕布知道历史上的荀攸很有智慧,但实际见面以后,他才知道,荀攸是真正的才子,他在每个人的立场上,都会为其想出对应的策略。他就是活在这个时代,真实的人,在吕布已经对这个天下走向产生影响之后,他也会根据吕布如今的情况,提出他历史上并未提出过的策略。
这种以田产换取士兵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