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天子被劫
自从当初吕布入主朝廷后,对世家开始了一轮清洗工作,基本把该查的都查了一遍。
在这其中,有一部分世家大族选择了向吕布妥协,比如弘农杨氏的杨彪、蜀郡大族赵温。他们看出吕布虽然有着“吕屠夫”的称号,但还真的不是乱杀人。
只要把过去欠的补上,以后老老实实缴纳税金,不再隐匿人口,那吕布在治国上的政策总体上还是非常有明君之相的。士人固然有自己的家世,但也因为儒家的影响,有报国的情怀,这让一些士人愿意与吕布合作。
但这种真正愿意为情怀而放弃一定自身利益的,注定是少数。更多的士人看到的是吕布可以毫不犹豫的杀名士,吕屠夫的名号一旦扣上,你的一切政策都可以往坏处解释,之前被吕布干掉的王允便是如此。修建水利可以解释成浪费民力,徒劳无功。彻查田亩,收土地税,则可以说是改祖宗章程,与“民”争利。他们本质上是已经把吕布归为十恶不赦的“吕屠夫”,再找各种理由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属于先射箭后画靶。
这两种士人,在朝中算是八二开,只有两成士人愿意与吕布合作,剩下八成几乎都把吕布当成死敌。在他们看来,董卓和吕布都不是东西,朝廷最好不要在他们二人中任何一方的控制之中。
因此,当吕布和董卓二人火并时,反对吕布的人便有意这个机会,想要带走天子,从而建立一个符合他们眼中“应有秩序”的新朝廷。
但实际上,若只是那些对董卓和吕布都不顺眼的士人想要带走天子,本身并不现实。
自从宦官被消灭后,无论南宫还是北宫,刘协的护卫都由董卓指派的人选带少量禁军负责,这些禁军都听董卓的命令,也就是刘协的命实际上掐在董卓手里。
而在吕布进宫之后,执金吾太史慈实际也被授予了带兵进宫看护天子的工作。
然而当吕布装病以后,太史慈便很少再进宫陪护天子,而在吕布向西撤退到新安时,自然也带上了太史慈。毕竟他已经决定和董卓翻脸,把雒阳让给董卓,这时把太史慈留在雒阳无异于找死。
本来即便如此,天子身边仍然有董卓的人护卫,但问题就在于,那个看护天子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完全忠于董卓。
董卓派了两个人平时跟皇帝随行,一个是杀了刘辩的士人李儒,另一个就是此次行动的主角,羽林中郎将董承。
董承和董卓没有亲缘关系,而是来自董太后一支。他和之前被何进杀了的卫将军董重一样,都是董太后的侄子。但董重和董承的职责不同,董重是负责雒阳内的武装力量,董承则是董太后与董卓沟通的眼线。换句话说,董卓在灵帝死前,实际上就已经与董太后勾搭上了。董太后曾希望在灵帝死后,以董重在内,董卓在外,找机会拥立他们支持的刘协为帝。
这个计划不能说没有可行性,而且实际上成功了一半,董卓确实进入京师,成功立刘协为帝,但在此之前,董太后就因为沉不住气,让董重与何进正面对抗,直接被何家搞死了。
结果就是董卓独揽朝政,董太后、董承、董重的势力因为董太后和董重的死,直接瓦解。董承只是董卓手下与董太后联络的人,在失去靠山后,也只能屈居于董卓之下。
董承表面顺从于董卓,因而被董卓授予羽林中郎将的职位,带五百人再宫中保护皇帝安全,但董承在内心中一直有野心,他一直希望能延续董家的荣光,夺得政权。
而如今,因为董卓和吕布的火并,董承看到了机会。
早在董卓和吕布在新安交战时,董承就秘密找到了朝中反吕布一派的士人,包括侍中种辑,城门校尉张材,中郎将伏完等人。
“董卓荒淫无道,吕布嗜杀成性,如今他们二人火并,我们不如趁机东向,寻求冀州牧袁绍和兖州牧曹操的帮助,进而建立新的朝廷。”
“我们也正有此意,不知董中郎可有计划?”
“等时机合适,我会将天子带出北宫北门,你们各自召集家丁集结成军,与我汇合,随后我们一起东行至中牟,再传旨令曹操前来接驾。”
董承的提案得到了这群士大夫的认可,但他也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先观望前线董卓的动向。在董承看来,如果董卓和吕布打得两败俱伤,无暇东顾,那么他们逃走的成功率是最大的。而实际情况的发展,出乎了董承的意料。在董承这种外行来看,董卓的进攻还并未到达强弩之末,关羽的援军也尚未赶到,他本以为双方的决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等董卓停止攻城后,才到了吕布反击的时候,到时候自己再跑,董卓因为被吕布追击,自然也无暇管天子的去向。
但随着吕布带着五千秦军精骑突然杀出,前一刻董卓还在攻城,下一刻却是董卓西凉军的全面崩溃,董卓被吕布斩杀,西凉军一日间土崩瓦解。
那董承怎么办呢?
答案是还是要跑。
趁着吕布收编俘虏,处决敌方将领,打扫战场的两天时间里,拥有羽林军兵权的董承,杀黄门侍郎李儒,从而劫走了皇帝。虽然平日里李儒和董承都是皇帝的近侍,但关键时刻,李儒没兵权,这就是要命的。随后,董承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