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力量整合起来。而袁绍和曹操本质上就是被士族门阀推举出的代表,陈留的世家自然资助了曹操不少粮草,但他们其实靠着兼并土地藏了很多,但他们不拿。
曹操之前因缺粮从徐州退兵,不是因为兖州上下真的没有一点粮食,而是因为世家觉得再给他们也可能挨饿。世家大族永远会给自己留出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粮食储备,若没有,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安全。而只有自己安全之后,多余的那些,才可能会捐助给他人。
曹操如今也没能完全坐稳兖州,自然也难以对支持他的基本盘下手。
但吕布来了,便把这些都抢了,甚至在世家大族手中干活的家奴都被吕布一起抢了。
至于那些世家大族……吕布只负责把他们绑了,但不杀。毕竟吕布并没有在陈留郡查税,而是作为诸侯战争中胜利的一方进驻陈留的,这些世家没有违秦国的法,吕布自然就没必要替曹操执法。无理由杀了他们,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更何况以后吕布还指望这些世家继续给曹操添堵呢,自然就没必要杀他们。但吕布也只把这些世家大族的人,以及带不走的土地剩下了。
八月,陈留郡的五十五万人全部被迁走,物资全部搬空,城墙全部拆掉,房屋全部烧光。
曹操虽然又集结了三万大军试图收回陈留,甚至要求袁绍派出援军,但看到吕布如此举动,他也不急了,毕竟吕布根本就没打算和曹操在此大决战,他是打算走的。现在急于与之一战,多半收不回被迁走的人口,还有可能因为准备不够周全,再被暴打一顿。
对吕布来说,此时他刚从董卓那里吞下朔州,并州,以及司隶的河东、弘农加上雒阳所在的河南尹,特别是并州的世家大族并不少,有着不少世家的土地和税收等着自己去清查。
对吕布这种走到哪,就将哪里的世家大族彻底驯服,将土地重新分配的作战方式,他要做的,远不只是让世家在表面上承认一个新的主子那么简单,而是要从根本上重筑一个国家的基本秩序。
这种秩序越是到人口稠密的关东,就越是需要足够大的行政力量,不光需要一些服从自己的官僚,也需要军队来维持。
中原地区一马平川,而吕布在袁绍,曹操看来,属于最首要的敌人。特别对于中原这种四战之地,打下来容易,但守住并进行长期有效的改革是很困难的。
于是,这次吕布也只是把陈留郡当成了战利品,八月中,吕布便撤出陈留郡,回到了雒阳。当吕布回到雒阳时,关羽、张辽方面的战事已经彻底结束,关羽接手并控制了河东郡、弘农郡,并接手了河南尹的防务,而张辽也控制了原本属于吕布的太原郡和上党郡。
吕布重新选拔地方官员,任命皇甫越为并州刺史,任命赵峰为朔州刺史,任命前北地太守张杨为司隶校尉。关羽、张辽皆因功赏钱千万,并加封侯爵食邑千户。
回到雒阳后,吕布已经成为了朝堂中说一不二的人物。
他独揽大权,朝中再也没有士人能够掣肘他了,而他也可以自由宣布在大汉所有听命于自己的领土上,宣布其改革方案。
吕布首先施行的,便是科举选官制度。以后各地在太守治所,设立郡试,郡试通过,即可被称为秀才,做县长以下的从属官,从属官如果没有空缺,则只能当小吏了。县以上为州试,在州治所举行,州试通过称为举人,可以当县长,郡或州的从属官。
州试过了就可以参加殿试,由吕布在长安设置考场,通过为进士,可以直接担任中央官员和地方大员。至于考试时名字需被封住,批阅后到长安审核后才能被打开,以及防作弊的监考措施,吕布也尽可能都想到了,并宣布执行。
相比于灵帝设立的鸿都门学,基本只重视汉灵帝喜欢的诗词歌赋,选出的官员虽然会书法,但在政治上毫无建树。
相对的,吕布则是个彻底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考试主要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考经学和儒家典籍,这部分死记硬背即可通过,当秀才的话,只考这一部分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策论,考生需要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并由主考官结合文采,立意进行审核。对于州试,策论和经学都属于考试的范畴。
第三部分则是经济,包括治理国家时,如何提升国家收入,怎样的赋税是合理的,如何执行这些政策?这不光需要对行政有所理解,也需要官员会算数。
吕布的尚书省,尚书监虽然是贾丰,但尚书监荀朗才是吕布最器重的行政大臣。这个人数学很好,总能替吕布算好账。吕布也因此产生了个想法一一真正的治国理政,需要大量会算账的人才,而数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将来可能成为一方行政主官的人,吕布要的不是只会念儒经的人,而是既懂行政又能算清经济账的人,而要当上进士,则需要同时考前面三个部分,并成为其中的最优秀者。
当然,在造纸术不够完善,雕版印刷还没普及的时代,指望能有大量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也不现实,必须要大搞教育普及,才有可能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进入仕途。
而其中的第一步,吕布便重设新鸿都门学。
在长安,荀朗为鸿都门学,秦国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