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我爹贪污入狱,国防大学还要特招> 第653章 亲自送到了他的手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3章 亲自送到了他的手上(3 / 4)

知道:它成立至今,一共接了多少个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哪里?是财政拨款,还是企业投资,或者是……寺庙捐款?项目的中标流程是怎样的?它的合作方、供应商、分包商都有哪些?这些公司之间,有没有交叉持股或者关联交易?我要一张完整的、关于宏达建筑的‘商业关系图谱’!”

小张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瞬间明白了赵承平的意图。这不再是简单的查案,这是在用商业调查和法务审计的最高标准,来解剖一个犯罪载体。

“保证完成任务!”他挺直了胸膛,声音洪亮。

……

日子,在紧张而有序的调查中,一天天过去。

老马那边,每天都会传回大量的监视记录,虽然没有爆炸性的发现,但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在一点点地充实着赵承平的数据库。

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小张和他带领的那个“审计小组”身上。

终于,在第五天的下午,小张带着两个眼圈发黑、但精神却异常亢奋的会计师,抱着一摞像砖头一样厚的报告,走进了赵承平的办公室。

“赵队,”小张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我们……挖到金矿了!”

赵承平没有说话,只是示意他把报告放下。他亲自给三人倒了水,然后才坐下,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宏达建筑有限公司项目承揽情况总览》。

报告的第一页,就让他心头一震。

这家仅仅注册了不到两年的公司,其业务量,竟然已经超过了本市百分之九十的同行!它的项目列表,长得令人咋舌。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清源寺扩建工程”,资金来源标注为“社会捐赠及寺庙自筹”,项目总金额高达九千八百万。

紧随其后的,是“城西区文化中心内部翻新及智能化改造工程”,资金来源为“区财政拨款”,项目金额三千六百万。

再往下,是“滨江路景观带三期维护工程”,资金来源为“市政专项基金”,项目金额一千二百万。

最让赵承平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列表末尾的一个项目——“张家湾段防洪河堤加固工程”,资金来源为“国家水利专项补贴”,项目金额虽然不大,只有七百万,但这个工程的性质,却非同小可!

文化中心,是城市的脸面;而防洪河堤,是沿岸数十万百姓的生命线!

他强压住内心的波澜,翻到了报告的下一部分——《项目中标方式及价格分析》。

这一页的内容,更加诡异。报告显示,宏达建筑承揽的所有政府项目,无一例外,全都是通过正规的、公开的招投标程序获得的。每一次的开标现场,都有公证人员,有纪委监督,程序上看起来无懈可击,堪称“阳光招标”的典范。

但是,在中标价格那一栏,会计师用红笔,做出了醒目的标注。

“清源寺项目,中标价较市场平均估价低15。”

“文化中心项目,中标价较市场平均估价低18。”

“河堤加固工程,中标价甚至比市场平均估价低了整整22!”

建筑行业,早已是一个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的领域。一个正常的公司,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合理的利润,其投标报价通常会围绕市场估价上下浮动5左右。,就已经是在赔本赚吆喝了。

赵承平缓缓地靠在椅背上,他没有去看报告的后半部分,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这种匪夷所思的“低价中标”背后,只可能隐藏着两种逻辑: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逻辑:偷工减料。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照国家标准来施工。他们用最低劣的材料,最廉价的劳动力,将工程的实际成本,压缩到一个外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清源寺后山那些生锈的钢筋和劣质的水泥,就是这种逻辑下最赤裸裸的产物。

而第二种逻辑,则更为阴险和可怕。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在乎工程本身的盈亏。

中标,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向国家和政府“伸手”的合法资格。

一旦项目到手,他们就会通过后续的工程变更、材料追加、预算调整等一系列看似合规的操作,将项目的总造价,一步步地推高,最终远远超过正常的市场价格。

这种“低价进,高价出”的模式,是一种更高级、更隐蔽的“合法”掠夺。

他手中握有的,只是“合理的怀疑”,而不是能将这群人钉死在审判席上的“铁证”。

他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够将宏达建筑、清源寺、以及背后那个由退休领导们构成的“利益集团”串联起来的、活生生的“人证”或“物证”。

就在他为此焦虑,一筹莫展之际,一直负责监视寺庙动向的老马,带来了新的消息。

那是一个闷热的黄昏,老马风尘仆仆地走进办公室,将一个牛皮纸文件袋放在了赵承平的桌上。他没有多言,只是用眼神示意赵承平打开。

文件袋里,是几十张用长焦镜头拍下的照片,以及一份详细的监视日志。

“赵队,”老马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那个戴欧米茄的家伙,我们给他起了个代号叫‘表哥’,他有新动向了。”

赵承平拿起照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