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然知道文讲所是干什么的,诸位都是当今国内最优秀的青年作家,文讲所将你们聚在一起,自然是为了让你们一起交流学习,提高写作水平。”杨翊顺手捧了他们一句。
不过他捧的这一句也是实话,能来文讲所的这些作家,确实是现如今国内最有潜力的一批青年作家。他们大部分都是三十多的年纪,也将是未来中国文坛的中流砥柱。
刚才那个老韩笑道,“小兄弟,你都不知道我们是谁,就说我们是国内最优秀的青年作家,未免有些假了。”
“我虽然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是我知道文讲所的招生标准。”
王成启笑道,“咱们班,确实有不少都是知名作家,王安忆、张抗抗你都知道,还有像老贾。”他指了指其中一个长相比较老成的人,“他的《取经》获得全国短片小说奖,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过。”杨翊看着老贾,挑了挑眉毛,“这位老兄就是贾大山?”
贾大山笑眯眯地点头,“正是本人。”
见杨翊知道贾大山,王成启笑了笑,又指着另外一个有着欧式大双眼皮,三十岁左右,看着挺憨厚的男学员说道,“叶首富,《火娃》的编剧,短篇小说无数,长篇小说也发了几篇。”
“你是叶辛?”这次是张会君先叫出对方名字。
“嗯,我就是叶辛。”
《火娃》的导演是谢飞,而谢飞又是电影学院的老师,所以张会君知道《火娃》,也知道编剧是叶辛。之后王成启又介绍了蒋子龙、孔捷生、贾大山,还有刚才那个满口黄牙的老韩叫韩石生。
介绍完所有人,王成启笑道,“咱们班,大多数都是知名作家,当然也有一些是像我这种不知名的作家。”
王成启倒也不完全是谦虚,相较于这些人,他跟其他一部分同学的履历是要差很多。
来文讲所之前,王成启也写过不少短篇小说,但只有一篇《贱民》算是让他在鄂省文坛挣了点名气。他能来文讲所,自然是因为鄂省这个年龄段的作家没有特别合适的,算是矮子里面选出来的将军。文讲所招生,会考虑尽量让各地都有代表来。
不然的话,光是燕京、陕省跟上沪三地,就能把文讲所给招满。
王成启说完之后,贾大山问道,“你是师大中文系的么?”
在贾大山看来,杨翊既然对文学作品这么了解,而且还知道作者,那应该是中文系的了。
杨翊却笑道,“我是外语系的。”
听到杨翊是外语系的,其他人都很惊讶。
“外语系的,中文作品的阅读量也这么大么?”
“我平时比较爱看书。”杨翊笑着解释。
“哦,这样啊。”
张会君这下真忍不住了,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他这一笑,让王成启等人都有些莫名其妙。
“会君老弟,你笑什么啊。”
张会君调整了一下呼吸,笑道,“王大哥,你就没想过,杨老师跟《棋王》的作者杨翊不只是同名么?“不只是同名?”
众人一脸惊讶地看着杨翊,张会君那话他们又怎么可能不理解?
“你是杨翊?”王成启瞪大了眼睛。
杨翊笑着点头,“我刚才已经说过,我是杨翊。”
“你是《棋王》、《从前慢》跟《山民》的作者杨翊?”王成又把问题重新问了一遍。
“嗯。”杨翊再次点头。
随着他的点头,宿舍里面陷入了一阵沉默。
片刻之后,王成启拍了拍大腿,“我真是个傻子!”
叶辛立马说道,“你确实是个傻子,非说什么同名误导我们。”
“就是,就是。”
这时张会君也问出了自己的疑惑,“王大哥,你们是怎么知道《棋王》作者是杨翊的?”
刚才张会君就想问了,明明《棋王》发表的时候,杨老师用的笔名木羽,为什么王成启他们会知道是杨翊?
想之前,他们也是因为知道杨翊要在《上沪文学》发表作品,才猜到杨翊是木羽的。
叶辛笑道,“是戈悟觉说的,他也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的,说《棋王》的作者木羽是个翻译家,《世界文学》上的那篇《老人与海》就是木羽翻译的。我们一看,《老人与海》的译者叫杨翊,名字里面就有木羽两个字,就信了他的话。”
“嗯,不然我们也不知道木羽就是杨翊,杨翊就是木羽。”蒋子龙接过话茬,“我们平时看《世界文学》比较多,要说起来,我还是先知道杨翊,再知道木羽的。”
“我还是先知道木羽,当时《从前慢》出来我就关注了。”贾大山说道。
这一代的作家,是受译文影响最大的作家,有人说,每一个当代作家的背后都有着一位西方作家身影。杨翊认为这话有些偏颇,应该说,每一个中国当代作家的背后都至少有着数位西方作家的身影。所以蒋子龙才说他先认识杨翊,再认识木羽的,这话一点都不奇怪。
而且杨翊翻译的作品,还上过他们文讲所的课堂,比如丁玲在六月份就给他们讲过《老人与海》,用的正是杨翊的那个版本。
因为当时《老人与海》正是火热的时候,丁玲也算是趁热给大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