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先前还忍气吞声的狱卒一听大人下令。
立即气势高涨。
粗鲁的将嬷嬷等人丢出了牢狱。
嬷嬷气得破口大骂“不过大理寺卿,竟敢如此放肆,我倒要看看,他能猖狂到何时。”
气愤的嬷嬷回到宫殿,添油加醋的将牢狱之事,说给太后听。
太后一听
长公主给刑部施压。
要将孙健大刑伺候。
太后担心孙健有性命之忧。
吓得她当场顾不了那么多。
直接让人带领禁卫军。
将孙健强制从牢里带出。
大理寺卿岂会让孙健从手中被救出。
于是他带领狱卒,与禁卫军直接打了起来。
很有心计的大理寺卿,还趁机让自己受了伤,见了血。
其他狱卒也“奋力”拼搏。
哪怕受伤惨重,也绝不让孙健从自己的手中溜走。
但最后。
禁卫军还是将孙健救出了牢狱。
而大理寺卿则是带着受伤的身体。
在早朝之时。
往朝堂上一跪,请罪“启禀长公主,臣有罪,昨日,一队禁卫军突然出现在大理寺,将孙健从牢狱中劫走,臣也因受伤导致昏迷早上才醒,臣一醒来,便即刻入朝,前来回禀此事,臣有罪,竟让罪人被人从臣的手中救走,还请长公主责罚。”
大理寺卿为官多年。
自然是老奸巨猾。
太后让人入狱将孙健带走,他受伤以命抗衡,不失为官职责。
虽然这会儿请罪。
但他知道,他便是被惩,也不至于丢了官帽。
至于孙健之事。
太后将人救走。
这事就不是他一个大理寺卿能管得了的。
话一禀完。
高堂上的皇上便瞬间沉了脸。
之前太后训斥他不该动孙家。
这事还不算太过。
但她派人将孙健直接劫狱。
这事
就是直面打了皇上的脸。
若是此事传出。
便是叫他皇上的威严,萧国的威严失信于百姓。
将来他要再重塑威严。
就会有人拿太后出来说事。
这将会成为一道越不过的坎。
但他若是直接向太后发难。
又叫太后面上无光。
到底是亲母子。
皇上即便再生气,也为母着想。
气愤的皇上正犯难的时候。
就听长公主开口“大理寺卿可认识昨日那些禁卫军的脸?”
大理寺卿回道“认识其中几个。”
“如此,薛统领就带着大理寺卿去将昨日那些劫狱之人,下狱吧,没有圣旨,便妄做主张劫狱,死罪。”
死罪?
朝堂顿时一寂。
能入朝堂当禁卫军的。
都是原出生不差的。
这些人自然是不敢私自主张去牢狱劫走孙健。
他们是奉了太后之命。
可长公主不发难太后,却发难禁卫军。
是逼迫这些禁卫军的家人去发难太后。
也是要斩断太后的威信。
叫那些禁卫军以后不敢再听太后之命行事。
薛统领带领着孙健指认了禁卫军。
他只需要指认其中几个,其他的,自然而然的就尽数被牵连出来。
以长公主之名。
这些禁卫军被尽数下狱。
择日赐死。
消息一出。
顿时不少人跪在皇宫大门哭喊着:他们不过是奉太后之命行事,怎能被赐死,太后救命,冤啊之类的话。
事情传到太后的耳中。
太后再次在后宫大发雷霆。
但这事还没完。
虽然事情闹得很大。
但太后并不慌。
她总觉得。
那些被下狱的禁卫军最终还是会被放出来的。
毕竟孙健都不是死罪。
他们劫一个不是死罪的犯人,更罪不至死。
但很快。
她的笃定就被打破了。
这日早朝
长公主在朝堂上道“经大理寺卿查证,下狱的禁卫军对劫狱孙健之事,供认不讳,今孙健不知所综,而这些禁卫军拒不供出孙健行踪,身为朝中之人,知法犯法,罪不容赦,今日,本公主下令,逐一赐死,望朝中官员时刻警醒自己,切莫做出害己之事。”
“至于行刑一事,就由刑部来执行,去菜市口,于百姓眼中,给百姓一个交代,以正国威。”
“是”刑部侍郎连忙领命。
刑部侍郎将所有身穿囚服的禁卫军提到菜市口。
只于午时三刻,便能行刑。
在后宫毫无作为的太后也有些心慌。
若是今日那些禁卫军真的因她而死。
那之后
她要在想用朝中之人,便难了。
就时
她将成为空壳太后。
可让她交出孙健,更是不现实。
那是她的侄子。
她哥哥就这么一个儿子。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