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缅北之价> 第31章 活体密码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活体密码本(1 / 2)

移动信号源的发现,像在沉寂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虽小,却预示着深水下的涌动。陆时立刻下令,对那几位被标记的学者和政府顾问实施最严密的保护性监控,同时调动所有技术资源,全力追踪那个飘忽不定的信号源。

然而,对方显然也意识到了风险。信号源的移动轨迹变得更加诡谲,频繁穿梭于信号密集的市中心和监控薄弱的城郊结合部,时断时续,如同一个精通躲藏的老练猎手。针对学者和顾问的监控也没有发现任何直接的接触或明显的威胁,仿佛之前的时空重叠只是巧合。

调查似乎再次陷入了僵局,敌暗我明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陆时将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个最特殊、也最令人不安的存在——苏晓。她是“渡鸦”计划的关键一环,一个被改造的“生物信标”,也是目前唯一被警方控制在手中的、与对方核心秘密直接相关的“物品”。如果无法从外部找到突破口,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在于彻底破解她身上隐藏的秘密。

苏晓已经被转移到了具备顶级电磁屏蔽能力的特殊病房,像一个被隔离在信息真空中的标本。她的生命体征平稳,但意识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药物维持的平静状态,偶尔会在催眠或特定神经刺激下,流露出那些破碎而诡异的记忆碎片和符号。

陆时召集了神经科学、密码学、生物电子工程以及少数获准参与的最高级别刑侦专家,组建了一个临时的“苏晓项目组”。他们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治疗或询问,而是将她视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由生物体和植入技术构成的“加密系统”,进行全面的“逆向工程”。

“我们必须假设,韩东明在她身上所做的一切,包括那些记忆植入、符号暗示、乃至纳米级生物改造,都是一个连贯整体的一部分。”项目组负责人,一位国内顶尖的神经科学家在第一次会议上定下基调,“他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把她变成一个信号发射器。她的大脑,可能本身就被改造成了一个……‘活体密码本’或者‘生物密钥’。”

这个大胆的假设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撼。

“你的意思是,”陆时沉声问道,“她无序的记忆、那些奇怪的符号,甚至她异常的脑电波模式,本身可能就是一段段加密的信息?或者,是启动某个更大系统的‘钥匙’的一部分?”

“极有可能。”神经科学家点头,“现代加密学早已不再局限于数字领域。生物信息,尤其是大脑这种复杂系统产生的混沌信号,其本身就可以作为极其强大的加密载体。如果‘渡鸦’掌握了将特定信息编码进神经连接模式或者生物电节律的技术,那么苏晓本身,就是一个行走的、几乎无法被复制的顶级密码。”

“那我们要如何‘读取’这个密码?”老张问道。

“很难,非常难。”密码学专家接口,“这不像破解一个数学算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生物系统。任何外部的强干扰都可能损坏‘数据’,甚至触发未知的防御机制。我们必须找到她大脑中那个被设定的‘解码规则’。”

项目组的工作在高度保密和谨慎的前提下展开。他们不再试图“治愈”苏晓,而是尝试与她那被改造过的神经系统进行“对话”。

他们利用经颅磁刺激(ts)和特定频率的光声刺激,小心翼翼地触发她大脑中与符号感知、空间记忆、时间感知相关的特定区域,同时用高精度脑磁图(g)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ri)实时记录她的神经活动响应。

他们将她无意识划出的符号序列、描述的破碎场景、甚至她异常脑电波中的特定节律模式,输入超级计算机,尝试用各种已知的密码学模型(从简单的替换密码到复杂的混沌理论和拓扑密码)进行匹配和解析。

他们甚至尝试将捕捉到的、从她大脑泄漏出的微弱生物信号(那些被怀疑是外部指令触发的信号),与已知的“渡鸦”加密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寻找共同的数学结构或编码逻辑。

这是一个极其缓慢、充满挫折的过程。大部分尝试都石沉大海,得到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噪声。苏晓的大脑像一座戒备森严的迷宫,拒绝轻易交出秘密。

然而,在无数次失败后,转机出现在一个看似无关的细节上。

一位细心的心理专家在反复观看苏晓接受各种刺激时的录像时发现,每当屏幕上出现快速闪烁的、带有特定分形几何图案(类似曼德勃罗集或朱利亚集)的图像时,苏晓的眼球会出现一种极其微小的、非自主的震颤,同时她的指尖也会无意识地轻微抽搐,仿佛在虚空中划动着什么。

这种反应非常微弱,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但在高速摄像机的捕捉下却清晰可见。

项目组立刻调整了方向,集中研究这种分形图案与苏晓潜意识反应之间的关联。他们生成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分形图案,进行系统性的测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天后,他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当某种特定的、参数极其精密的“扭曲朱利亚集”图案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