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播放——
【第二,汉文帝刘恒。
【开创文景之治,稳定汉初政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先后多次减免田租税赋,降至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允许百姓渔猎开采,改善民生。】
【废除秦代酷刑,取消连坐之律,改革肉刑制度,奠定汉代刑法治世之基。】
【厉行勤俭节约,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未曾增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
【虽承平继统,实开守成之风,既能安邦定国,又能仁德化民,实为仁君典范。】
【在李世民出现前,这位就是妥妥的百世帝王之师。】
【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
大汉,太宗年间。
刘恒正与窦皇后在苑中散步,听闻天幕之声,脚步微顿,仰头望去。
见天幕再次提及自己,更被明确列为千古一帝,他的脸上并未显出太多欣喜,反而掠过一丝深深的不安。
“唉天幕如此盛誉,朕朕何德何能,竟承此殊荣,心中实在难安。”
刘恒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陛下过谦了。您即位以来,夙兴夜寐,以德化民,减赋税,省徭役,这些都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
窦皇后见他如此,温言劝慰道。
“朕所为,不过是顺应时势,尽人主之本分罢了。减税、省役,非为邀名,实因深知民间疾苦。”
“秦以严苛速亡,高帝、吕后时期亦多纷扰,朕不过是想让百姓能稍微喘一口气。”
刘恒微微摇头,语气沉静。
“陛下!天幕所言,句句属实!陛下之仁德,上苍可鉴,后世称颂,乃是理所应当啊!”
此时郎中令张武恰在一旁,闻言激动道。
“莫要如此说。”
“为君者,不在虚名,而在实事。今日天幕将我抬得如此之高,更让朕惕励于心。”
“若后世之君只慕虚名,而不行实事,或以为减赋省役便可高枕无忧,忽略了其他朝政,那反倒是朕的罪过了。”
刘恒神情反而更加凝重,他摆了摆手,淡淡说道。
“传诏下去,今岁春耕,赐予天下鳏寡孤独及年岁高者布帛米肉,务必要落到实处,不得扰民。”
“既是百帝之师,朕更当勉力而行,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刘恒沉吟片刻,对左右吩咐道。
大唐,贞观年间。
当李世民看到“在李世民出现前,这位妥妥的就是百世帝王之师”时,不禁大笑起来。
“天幕这般赞誉,倒让朕有些羞愧了。”
“不过文帝之政,朕确实时研读,他轻徭薄赋的方略,正是水能载舟之理由。”
“朕平日里总是担心忧民,不敢放纵私欲,正是以文帝为镜鉴。”
李世民目光扫过群臣,笑着说道。
“陛下能常怀此心,实乃天下百姓之福气。”
“文景之治最难得的就是持之以恒,若我朝能将这轻徭薄赋之策长久推行下去,必能重开盛世。”
魏征郑重拱手说道。
“确实如此。文帝在位二十余年,能始终坚持与民休息,这份定力实在难得。”
“我朝若能晓芳,必能奠定百年基业。”
房玄龄含笑附和。
“要俺说啊,这汉文帝就是太能忍了!要是换做俺,早带兵出去打匈奴了!”
程咬金挠了挠头,粗声插话道。
“知节啊,所以你是大将军,而文帝是明君。治国之道,又是隐忍比征战更需要魄力。”
李世民被逗得大笑起来。
“传朕旨意,今岁关中一带的赋税再减一成,让百姓也沾沾文帝的福气!”
李世民看着天幕,神色坚定。
北宋,仁宗年间。
“吕相你看,这天幕说得倒式是在”
“朕这些年来,虽想效仿汉文帝施行仁政,却总是治乱参半,难见清明之象。”
赵祯看着天幕上最后的评价,摇头苦笑道。
“陛下不必过于自责。这些年来推行新政,减免赋税,百姓都是记在心里的。”
吕夷简躬身劝慰道。
“朕自知才德有限,每每想要革新弊政,总是阻力重重这天幕一句治乱相伴,倒是把朕这些年的处境道尽了。”
赵祯摆了摆手,叹息道。
天幕继续播放中——
【第三,汉光武帝刘秀。】
【重建大汉王朝,结束新朝末年乱世,在位期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史称“光武中兴”。】
【先后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有效遏制了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和人口奴役问题。】
【大力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合并郡县,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减轻了财政压力。】
【在位三十三年,不事征伐,不喜夸功,终光武一朝,未曾大修宫室,始终保持勤俭作风。】
【虽为开国之君,却具守成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