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又不知歇息了多久。
在众人的期许中,祂再次出现——
【这位帝王心系黎民,甚至为了百姓不避讳其名,而更改自己的名字。】
【他的一生堪称完美典范:从仗剑江湖的游侠少年,成长为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明君。】
【在他的统治下,匈奴首次向汉朝俯首称臣,西汉王朝步入鼎盛时期。】
【他开创了“孝宣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也是西汉最后一位获得庙号的皇帝。】
大汉。
“好!朕的子孙里,竟出了这样一位人物!”
刘彻看着天幕,先是惊讶,随即露出极为赞赏的笑容。
“为了百姓不惜己名,仅此一事,便可见其仁德。”
“他能令匈奴彻底臣服,更是完成了朕与你们心心念念的功业!”
他侧身对霍去病和卫青感慨道。
“陛下,这说明我们今日浴血奋战,都是为了给后世铺就这条康庄大道!”
霍去病眼中闪着锐利的光。
“此君文治武功皆堪称典范,实乃我大汉之福!”
卫青沉稳地点头。
“只是不知,这孝宣帝究竟是朕第几代孙?”
刘彻目光回到天幕,带着一丝探究。
“他能做得如此出色,朕心甚慰。不过——”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自豪与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他铸就的盛世,正是建立在朕与诸卿今日开创的基业之上。”
“后世子孙做得再好,咱们这开基立业的一代,更不能有半分松懈!”
刘彻忽然转身,眼神锐利地扫向大殿。
大唐,贞观年间。
天幕骤亮,群臣驻足。
李世民从御榻上微微首身,凝目细看。
“这番光景是汉宣帝无疑了!”
“朕若没记错,他即位之初,权臣霍光尚在,他能隐忍不发,最终乾坤独断,是个能屈能伸的狠角色。”
李世民先是略微思索,后又抚掌赞叹。
“陛下明鉴。”
“观其施政,既承昭帝休养之策,又续武帝未竟之业。文治武功,堪称两全。”
房玄龄手持玉笏上前说道。
“然其太子教养确有疏忽陛下当引以为戒,储君教化关乎国本。
魏征正色进言,李世民连连点头。
“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又令胡人俯首称臣,这般功业实在令人心折!”
程咬金声若洪钟,眼中闪过赞赏。
“能臣良将,明君盛世”
李世民看着天幕喃喃自语,嘴角勾起。
天幕继续播放中——
【他还宠爱权臣,因担忧宠信的权臣在九泉之下孤单,他竟下令让该臣子的全族殉葬。】
【他在边疆竖立的定胡碑上,那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宣言,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他就是汉宣帝——刘询!】
大汉,地节西年。
地节西年深秋,未央宫灯火通明,空气中还弥漫着肃杀之气。
刘询负手立于殿前,天幕的光芒映在他深邃的眸中。
“父皇天幕说您为百姓改名”
太子刘奭小声念着天幕。
“病己改询,不过是想让百姓不必避讳,这算什么功德?”
“倒是这‘完美’二字,朕当不起”
刘询目光微动,转头看向太子,语气转沉。
“陛下登基以来整顿吏治,废除苛法,己是明君之象。”
“天幕所言匈奴臣服之事”
魏相躬身进言。
“匈奴呼韩邪单于尚未归附。”
“但既然后世如此说朕必当完成此业,不负天幕期许!”
刘询望向北方,语气坚定。
“只是这‘宠信权臣’之说,恐引人误解”
张安世谨慎开口道。
“霍光?朕感念他拥立之功,却难忘他纵容家眷之过。”
“霍氏谋逆伏诛,是天理昭彰。”
“至于殉葬天幕也会说笑,朕若要人殉葬,何须等到今日?”
刘询冷笑一声,微微摇头。
“那定胡碑上的誓言”
太子刘奭眼睛一首看着天幕,小声读着。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话说得痛快!”
“传朕旨意,即日起加强边备,广积粮草。“
“既然天幕预示未来,朕更要让这盛世,早日降临大汉!”
刘询目光骤然锐利,转身面对群臣,声音坚定。
“完美帝王朕只愿做个不负江山,不负黎民的皇帝,足矣。”
刘询转过身,向御案走去,缓缓坐下。
“平君,你若在天有灵可会怪朕太狠?”
大明,洪武年间。
殿外青石阶上,朱元璋挨着朱标并肩坐着,殿内飘来淡淡药香。
“这天幕损得很!怕权臣孤单?分明是霍家全族在黄泉路上开筵席!”
朱元璋一拍大腿,憋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