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我在大夏当皇帝> 第55章 若雪可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章 若雪可知(2 / 3)

,在她额间印下一吻——待海清河晏那日,定要陪她再去苏州,看遍十里荷塘。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翰林学士周延儒跪伏在地,声泪俱下。这位六旬老臣是朝中清流领袖,从寅时起就带着三十馀名官员跪在午门外抗议。

“周爱卿请起。”我强压怒火,“朕并非废除经义科,只是增设新科。,难道格物致知就不是圣人之道?”

“陛下明鉴!”刑部侍郎钱谦益突然出列,“《大学》八条目,格物居首。设格物科正是追慕先圣!”

我微微挑眉。钱谦益是唐若雪暗中连络的开明派之一,没想到他竟能引经据典为我张目。

“荒谬!”周延儒怒视钱谦益,“工匠之术,岂能与圣贤之书并列科举?此例一开,将来贩夫走卒皆可入仕,国将不国!”

殿中顿时分为两派,争吵声几乎掀翻屋顶。我冷眼旁观,发现反对者多是江南士族,而支持者则多来自沿海或有实政经验的官员。

“肃静!”我一拍龙椅扶手,殿内霎时安静,“来人,抬进来!”

八名侍卫吃力地抬进一台盖着红布的庞大机器。当红布揭开时,满朝文武发出阵阵惊呼——那是沉墨最新改进的蒸汽机模型,精铜打造的部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若无格物之学,何来此物?”我环视众臣,“若无此物,我大夏战舰如何能与西洋争锋?诸位难道要等到佛郎机人的炮舰开进长江,才知变革之急?”

周延儒面色铁青,却无言以对。他身后那些江南士大夫盯着运转的机器,眼中既有惊诧,又有恐惧。

“陛下。”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突然出列,“老臣想问,这这神机可能用于漕运?”

“当然。”我心中暗喜,这老狐狸果然最关心钱粮,“一台全尺寸神机可顶百名纤夫,且日夜不息。”

老尚书顿时两眼放光:“老臣附议增设格物科!”

风向开始转变。随着工部、兵部官员纷纷枚举新式机器与武器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官员站到了改革派一边。最终,当唐若雪以女官身份现身说法,讲述西洋各国科技教育现状时,连最顽固的老臣也开始动摇。

“既无异议,着礼部即刻筹备新科。”书,“另设&039;皇家格物院&039;与&039;海军讲武堂&039;,择优录取落第举子。所有新科进士,赐同正途出身!”

退朝时,我看着周延儒蹒跚的背影,对身旁的唐若雪低声道:“派人盯着这些老臣,防止他们暗中阻挠。”

“皇兄放心。”唐若雪折扇轻掩朱唇,“妾身已安排好了。不过”她尤豫片刻,“为何不直接罢黜反对者?”

“治国如烹小鲜。”我望向宫墙外鳞次栉比的屋舍,“变革太快易生乱。留着这些清流,反而能让改革派更加团结。”

秋闱大比之日,京城万人空巷。贡院外新搭起的考棚前,人头攒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传统的经义科考场外,还多了两处特别局域:东侧挂着“格物科”匾额,西侧则是“海事科”。

“陛下请看。”礼部侍郎指着名册,“格物科报考者三百七十二人,多为工匠子弟;海事科五百零九人,多是沿海渔民、水手。”

我微微颔首。这个数字比预期要好,毕竟新科初创,能有近千人应试已属不易。

“那个考生怎么回事?”我突然注意到格物科队伍中有个金发碧眼的番人。

“回陛下,是佛郎机传教士利玛窦的弟子,中文名叫邓玉函。通晓天文历算,厉尚书特批其应试。”

我饶有兴趣地多看了几眼。这个时代就有外籍考生,倒是个好兆头。

巡视至海事科时,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引起我的注意。他正用粗糙的手指在沙盘上熟练地勾画航海路线,旁边考官频频点头。

“此子何人?”

“回陛下,泉州渔户之子,自幼随父出海,据说闭着眼都能画出南洋诸岛海图。”

我满意地捋须。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三场考试持续了整整九日。当最后一场结束的钟声敲响时,我已在后堂审阅优秀考卷。格物科有人设计出了改良型水轮机;海事科更有人提出了完整的南洋季风航行理论。这些充满创见的答卷,让我看到了大夏未来的希望。

“陛下,出事了!”陈芝儿突然匆匆闯入,“琉球急报,倭国萨摩藩暗中派兵登陆琉球北部岛屿,声称要&039;替大夏管教藩属&039;!”

“好个德川家康!”我拍案而起,“朕刚忙着科举,他就敢试探大夏底线?”

“要立即出兵吗?”陈芝儿手按剑柄。

“不急。”我冷静下来,“先派快船传令对马岛守军进入战备状态。自去会会这个不老实的&039;倭国公&039;!”

京城钟鼓齐鸣,礼炮声声。贡院外墙前,人山人海。当三科金榜同时张挂时,欢呼声与啜泣声此起彼伏。

经义科状元不出所料被江南才子夺得,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格物科头名邓玉函——那个佛郎机弟子,以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