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第180章 摸着日本人过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0章 摸着日本人过河(1 / 2)

日本的明治维新到二战前的工业化资料,是非西方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典型,涵盖技术体系、人才培养、制度设计、产业协同等全链条内容。

技术体系的工业资料:

这些资料涵盖了钢铁、造船、机械、电力、化工、纺织等核心产业的技术规范和实操经验。

引进-消化-创新的模式更是让这套技术体系能够自我发展升级。这填补新南华共和国工业短板,为南华提供系统化的工业技术体系。

钢铁产业:《釜石制铁所操作手册》详细记录了高炉原料预处理、燃料调整、温度控制等技术,解决了日本钢铁生产遇到的诸多问题。

机械产业:《横须贺造船所蒸汽机船舶建造指南》包含了蒸汽机安装、船舶设计、焊接工艺等核心技术,是日本近代造船业的基础教材。

这些机械制造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了南华机械制造的技术问题,还为南华的技术工人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

纺织产业:日本的纺织技术资料,推动了日本纺织业的规模化生产,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还是纺织出口大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这对于未来计划发展密集劳动型产业的南华共和国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

电力产业:日本电力产业的建设经验(如丰满水电站),日本《电力系统设计规范》中的技术,都是南华共和国解决电力传输等的技术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可为工业化刚起步的南华共和国,提供大量拿来即用的成熟技术,避免工业化建设的试错成本,支撑核心产业的技术突破发展。

人才培养资料:

日本的工业化与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教育:东京大学的《机械工学教科书》不仅包含热力学、机械原理等理论知识,更注重机械安装、机械维修等实际操作,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产业工人。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电气工学》,是工业化技术的标准化教案——它整合了西方数百年的技术经验,并提炼成可传授、可操作的知识体系。

对于南华共和国的来说,无需从零基础实验开始,直接用成熟教材培养能上手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南华共和国的长安大学、长安理工大学、洛阳大学,就是李崇文借鉴了日本东京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结”的教育模式建立的。

并开设了机械工学、电气工程等专业,希望培养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产业工人。

但是,南华共和国并没有日本大学那丰富的成熟教材和资料。

只能一步一步进行探索,如果可以获得日本大学的理工科教材和资料,就可以快速填补这部分的知识空白。

还有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学的科研资料,如材料实验室的钢铁热处理参数、化工实验室的合成氨催化剂配方等,都是工业化技术的实战经验库。

这些数据是科学家/工程师数十年试错的结果,直接对应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对于南华来说,得到这些数据可以直接避免重复试错,直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哪怕是已经过时的技术,但对于南华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职业教育:东京职工学校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在工厂实习占比达50%,成为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蓝本,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技术传承:明治时期的师徒制,如机械行业的师傅带徒弟,通过资料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了技术的代际传递。

对于工业化刚起步的南华共和国而言,人才是工业化的核心资产,而日本教育方面的资料正好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痛点。

过去的这几年,南华共和国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懂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只懂得背书,职业学校短时间培养的技术工人大多都是不及格的。

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到了工厂还要向老师傅学习,但是受到华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统的影响。

许多老师傅不肯收徒弟,即便收了也不会教授这些徒弟真本事。

如果得到日本的数据,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错误,并快速培养出懂机械操作、会修机械的产业工人,缓解南华工业化初期的技工荒。

工业标准资料:

《日本工业标准》涵盖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多个领域,规范了产品规格、质量要求与测试方法。

日本工业化的制度设计与标准体系,可以为南华共和国的工业化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底层逻辑。

医院与公共卫生资料:

日本的医院与公共卫生资料,是疾病防控+医疗体系+劳动力健康管理的完整经验。

日本已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网络,以及成熟的传染病防控机制,如疫苗接种、饮用水消毒、垃圾处理等。

这些资料对南华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南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降低工业化中的死亡陷阱。

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易引发传染病爆发,如霍乱、肺结核等。若缺乏公共卫生体系,会导致劳动力死亡/失能,拖慢工业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