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冒险前往南华打工。
与此同时,去南华能吃饱的消息,也在韩国的农村传播开来,只因那一张汇款单。
汉城附近的一座村庄里,第一张从南华寄来的信封拆开时,金顺的母亲握着那薄薄一张的信纸,眼泪却情不自禁流下来。
此前金顺全家只能靠挖野菜充饥,小儿子已经瘦得走不动路,这笔钱不仅可以还上李地主欠的钱,还可以买上几十斤糙米,还可以给家里生病的老人抓药,一家人总算不用再盯着粮缸发呆了。
寄钱的消息像长了脚,没几天就传遍了整个村子,金顺家、李一花家、崔善英一家都收到来自南华女儿寄来的美元和信件。
邻居们纷纷拿着已经晒干的野菜,三三两两凑到收到南华来信的金顺几家人的家里,不断的向他们打听。
“惠英真的在南华赚到钱了?”
“我家那丫头也能去不?”
来的最早的是村里那些因为有四五个孩子而吃不饱饭的家庭,他们几家人凑一点菜干,送给李一花,让她帮忙问问,有没有去南华的门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托人传话,就连村里最胆小的寡妇,也向她们打听去南华的事情。
“我家那丫头才十五,能去南华找活干不?”
“只要能赚到钱,让她好好活着就行。”
问得最急的,是村里最穷的朴寡妇家。
朴淑熙今年十五岁,比李一花的惠英还小一岁,自从听到惠英寄钱回来后,她每天都往李一花家跑,找机李一花家的小女儿玩,就是想多听点南华的事。
有一次,她终看到惠英的照片,她看着照片里穿的漂亮衣服的惠英姐,即便肚子已经被饿得咕咕叫了,却还不舍得放下。
忍不住想:要是我也能去南华,是不是就能吃饱饭,是不是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是不是也能给娘寄钱,让娘不用再每天去挖野菜,不用再因为没米,偷偷抹眼泪?
朴淑熙她娘,也动了心思,她看着女儿因为经常吃不饱饭,长得又瘦又小,比同龄的孩子矮了一大截,心里疼得要死。
之前村里有人说,让女孩去南华打工,都是骗人的,可李一花家的米缸、惠英的照片,都是变不了人的,心想去南华总比在家等着饿死强。
有天晚上,她轻轻的抚摸着淑熙的头,温柔的问道:“熙熙,要是能去南华,你怕不怕?去了以后就能吃饱饭,穿上漂亮的衣服。”
淑熙一下子坐起来,眼睛亮得像星星,抓着娘的手说:“娘,我不怕!惠英姐能行,我也能行!我去了,一定多挣钱,寄回来给娘你买白花花的大米,买好多好多大米!”
“还要接你去南华,让你享福。”
“好,娘相信我家熙熙。”
不止朴淑熙一家,朴英子的母亲也是这样打算的,朴英子的母亲夜里对着油灯,缝补着英子那满是补丁的衣服。
朴大妈也在想,到底要不要让英子也去南华,一边担心英子年纪小,去了南华没人照顾,怕受委屈,一边看着米缸里仅剩那点粮食,又忍不住叹气,要是英子能去南华,至少家里不会再饿肚子,说不定还能给小儿子攒点娶媳妇的钱。
“要不,让英子也去南华吧?”
“在家跟着咱们,只能饿肚子,万一能像惠英那孩子一样,挣着钱寄回来,家里的日子也能好过点。”
朴大叔叹了口气,蹲在地上抽烟,没说话。
他舍不得闺女离得那么远,可看着家里空荡荡的米缸,看着英子瘦得只剩骨头的胳膊,又实在没办法。
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英子十五,小女儿智慧十四,他蹲在门槛上抽了半宿烟,看了一眼小儿子后,把烟袋锅一磕,对媳妇说。
“去李一花家,问问惠英那边还收不收人,哪怕让大女儿先去,能寄回钱来,小女儿也能少饿几顿。”
“要是能吃饱饭,就让智慧也过去。”
村里还有十几户人家,家里有两三个女孩的,都在商量着,要是能有去南华的路子,就算让闺女多跑点路,也比在家朝不保夕强。
李一花在托人给自己女儿回信的时候,把村里人的情况大致写下来,询问惠英的看法。
末尾还加一句,要是能帮衬着,就帮衬着这些孩子,都是苦命人。
而村里的女孩们,每天都会去村口等邮差,盼着惠英的回信,盼着能从那封信里,找到去南华的希望,找到能让家里人不再挨饿的出路。
寒风吹过田野,但这一次,风里不再只有寒冷,还带着希望,像田野上刚发芽的小草,慢慢往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