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以捍卫历史正义为名,实则在进行着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这些自称谁谁谁的粉丝的群体,其行为模式呈现出典型的民粹主义特征。
语言暴力化,通过“汉奸”等标签式谩骂,将电影讨论异化为身份政治斗争,这与影片倡导的理性历史观背道而驰。
认知极端化,将复杂的历史叙事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完全无视我在《电影艺术》期刊提出的“历史再现的多维性”理论框架。
行为集体化,有组织的举报、控评等行为,实质是文化领域的“多数人暴政”,严重破坏学术讨论的公共空间,卑鄙至极!
我必须指出,真正的历史敬畏,应该建立在严谨的史料研究和理性对话基础上,而非这种情绪化的网络审判。
建议这些年轻影迷重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何为健康的公共讨论。
事实证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文贼的战斗力确实很强,这种披着学术外衣的高帽和脏水,在公智里也属于顶级了。
普通网友哪里能辩得过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媒体人和学者,无奈气急只能国骂伺候,把一众老狗的微博和博客搞的得乌烟瘴气,却又乐此不疲——
能涨粉啊!黑粉也是粉!
朱、《楠》等几条领头的狗在村口叫了,村里其他的狗一起跟着叫,尽管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但他们知道自己银行账号里的汇款来源。
有鬼子、有国内、有北美,甚至还有湾省,当真是群魔乱舞。
国内的假想敌也就是那老几位,问界国内外的庞大产业规模叫人看得眼红,但最了解你的往往是敌人。
你的影视制作跟华艺、澄天、光纤、伯纳等竞争;
你的院线跟万哒竞争;
你的问界商城跟桃宝竞争,问界视频跟其他视频网站竞争;
你的盟友微博和博客网跟其阿里、邓温迪、其他门户竞争;
更不要提你国外的偌大产业,还要面临北美本地企业的觊觎和当局的政策威胁。
问界控股是一座大厦不假,但崩塌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核心和导火索就是资金链问题。
问界自己内部知道,内地增长迅速的电影板块、北美的电影和dvd市场是掘金和环节资金压力的主要来源。
但敌人也知道。
他们捕捉不到其他的弱点,只有不遗余力地在每一部电影上进行狙击,譬如这一次奥斯卡评奖的横生枝节。
只不过,从首映式开始的形势突变,叫所有的观察者、竞争者都看得目瞪口呆。
首先是欧洲三大里最亲中的柏林影展在推特的官号上发声,认为“顽固的学院评委忽视了真正的艺术杰作,仍旧沉溺在自己的审美霸权中”。
全世界都受到好莱坞倾销的影响,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本土市场的份额早就被侵蚀得不轻,欧洲三大对好莱坞是“又爱又恨”。
恨它的强大电影霸权,又要依靠好莱坞影星们为自己的电影节增彩、创造噱头、吸引目光。
这其中,柏林影展因为每年的举办时间只堪堪在奥斯卡前一周,受到的冲击最大,这一次又把金熊给了《历史的天空》,自然也是最先开炮。
随后是世界唯二的电影权威杂志之一的《视与听》,公开质疑奥斯卡的双重标准和艺术独立性,认为让这样的佳作折戟于最佳影片,是好莱坞自己的损失。
戛纳和威尼斯见这把邪火在全球都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也不吝来浇一把热油,和柏林一起重申和表达“巩固欧洲电影话语权”的核心命题。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无论是路宽自己,还是奥斯卡,亦或是欧洲三大,新闻集团,国内华艺、澄天阿狸等竞争对手,各家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和手段各异,但最后总逃不过利益二字。
舆论操控和市场营销、话题营销是面上的工作,真正的成果还是要体现在票房和版权的落袋。
对于这部包含营销费用在内总成本6000万美元的历史传记片,除了3个月后的dvd发行收益外,需要从全球票房逐步收回投资,完成盈利。
首先是欧洲和南美等其他地区版权,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被法国专做文艺片的的mk2公司买断,直接收回近三分之一的成本;
紧接着是从2月24号奥斯卡颁奖礼结束开始的一周,截止3月1号的单周票房高达3200万,较前一周增长200%。
除了全美艺术院线大面积扩容上画外,商业院线也看到了商机,主动联系降低保证金,紧急将排片从800家扩至2200家,单日票房峰值达600万美元.
截止此时,北美市场上画3周多,累计票房8700万,按照现在的走势,第四周下画后突破1.1亿美元有望。
这个数字将打破路宽自己两年前《塘山》在北美的近亿票房。
《塘山》在北美营销的是世界顶级特效的灾难片,是商业片范畴。
但《历史的天空》题材有着先天桎梏,如果没有奖项和“惜败”的噱头发酵,极难取得这样的成就。
如果以除开亚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