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迁都长安
至此,东汉朝廷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刘协的身边实际上只有几个象征意义的郎官,三公无了,九卿无了,尚书台也无了。
十月,宣布一众政令的同时,吕布也作出决定。
“今天,我宣布,将大汉首都,迁至长安。”
“爱卿您一一说什么就是什么。”
自从吕布宣布罢免朝中数百名官员后,朝堂上一共也没几个人了,十岁的刘协此时已经知道了吕布的心思。他已经明白了,自己此生注定是吕布的傀儡。
但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意义的反抗,他从何进掌权时就被针对,自董卓入京后,八岁就开始当傀儡,他从未真正品尝过权力的滋味。而亲眼看到自己哥哥刘辩被董卓杀死的刘协,也知道忤逆权臣可能面临的后果。
这次迁都进行的很顺利,因为这并不是像历史上董卓那样,为了躲避祸患而迁都,吕布任命魏续为河南尹,替自己掌控雒阳,而吕布则和天子一起回到长安。
在这里,吕布居住在未央宫外的王府,而刘协则居于未央宫内。
此时,激进的吕布反对派,如董承、种辑等人,都被吕布送去见阎王了。温和的中立派,都被吕布夺去实权,下放去当学堂主管了。
这王府里,贾诩、荀朗、李悦、贾丰这些实权大臣,无不是秦臣。吕布一到长安,又让贾诩兼任大汉尚书令的职务。
如此,贾诩既是吕布秦国的中书令,又是汉朝的尚书令,吕布的王令由他来主持起草,汉朝的圣旨还是由他来主持起草。
可以说,吕布此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曹操倾其一生所达到的政治目标,他不需要和士人分享权力,现在他就是权倾朝野,刘协实质上已经是个摆设了。
归根结底,历史上的曹操虽然一辈子都在打压士人,但他力量的源头却还是士族门阀,士人彼此盘根错节,也有不少保皇派,他们的富贵不是曹操给的,而是他们本来就富贵,然后选择了曹操。曹操看似大权独揽,但也要考虑自己的行动是不是能得到多数士人的支持。
这些人通常不会直接支持,而是会拿着士人忠君的道德牌坊说事,其本质上就是让权臣付出更多的利益,让他们支持自己把称帝的进度往后推进。只有靠各种权数、利益交换和对外建功,把内部阻力减少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相对的,吕布的势力则完全是他自己打出来的,吕布没有卫兹、鲍信对曹操那样,馈赠他第一支能打的部队;没有荀或、程昱这样的世家豁出家产给他足兵足粮;更不需要一群本地士人迎立推举,才当得上州牧。
吕布的权力来源是他倚重的那些军官,那些被他选拔上来的寒门武人。因为吕布的这股军事力量能毫无压力的碾压一切敢反抗的世家大族,所以没人敢在吕布面前以“不合作”来要挟。
对于文官,他们看似被吕布倚重,但如果他们和吕布政见不合,那么免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这也是吕布眼中文官应有的地位,不说有为人民服务的追求,但也得有为统治者服务的职业素养,只是在东汉时期,这帮文官自以为是,开始仗着家大业大,想要架空统治者,自行其是了。
但真实情况是,只有家天下的皇帝才会真正考虑国家的长治久安,文官是皇帝的仆从,自然不会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天然就有以公权力为自己的小家谋求私利的动机。即便不排除有少数人超越了阶级的壁垒,有着更高的觉悟,但世上更多的人,永远是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凡夫俗子。
而当士人文官侵吞的公权力和国家资源越来越多,尾大不掉时,就必须有人必须用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让他们重新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天下才能恢复治世。
吕布回到长安后,先是在王府前殿中过问了政事,和贾诩、贾丰等人探讨着科举选官的各种细节,便说了一天。
然而在讨论告一段落之后,其他人都离开了,贾诩却没有急着离开。
“主公,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打算让我们叫您“陛下’?”
“……没想到你这么快就主动问我了。”
却见贾诩呵呵一笑,说道:
“您都封我为大汉尚书令了,我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想着主公想必是会把这工作交给我来做,首先我得感谢主公的信任,既然是主公的要求,在下一定尽力配合主公的工作。
主公的功绩,我想想:杀檀石槐,平西域,平黄巾之乱,讨王芬叛军,奉先帝遗诏拥立新君,破中原诸侯,讨益州叛臣刘焉,再加上最近攻灭叛贼董卓,败曹操。
这些功绩让主公名震天下,秦国百姓也都感念您的恩德,这足以让天下人信服主公当皇帝是众望所归。”
的确,相比于没什么功劳还把君主杀了,被迫去拿蜀汉刷功绩的司马昭,吕布的功绩毋庸置疑。虽然在士人中名声不好,但在平民百姓眼中,吕布却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圣人。
如今没有了制衡,吕布的功绩也足够大,那此时的吕布,不当皇帝多少有点说不过去了。而按照惯例,这事不该由吕布自己提,得找个人代表群臣劝进,替皇帝写诏书,先来个加九锡,再给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