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新朝的起点
刘晔这番话,引起了袁术的注意。
刘晔虽然年仅十三岁,但他学富五车,也有真知灼见。这种人太聪明,当上皇帝恐怕会对自己不利。但袁术也不想立刘晔的父亲,年纪太大,不好控制。想来想去,袁术最终决定立刘涣。
而在袁术册立兄长之后,刘晔却找到了其父刘普说:“袁术不能成大事,且猜忌多疑,不能容人,兄长被他立为皇帝,将来若是被袁术逼着禅位,咱们一家都可能被牵连!
我们若不想被牵连,不如趁着袁术势力做大之前,早点搬走吧。”
“不妨去荆州,荆州战事较少,刘表又无意袁术与袁绍的战事。而且我听他们说大将军吕布已经平定了巴蜀,如果荆州也不合适,到益州避祸也是一种选择。”
“这个……我儿子当了皇帝,我却要逃走,这不合适吧。而且吕布在士人中名声不好,我可不想逃到他的地盘。”
刘晔其实算是天生的神童,有着超越年龄的洞察力,然而对于辈分较低的刘晔来说,虽然能说出一些真知灼见,却因为地位和身份,始终得不到他人的重视,是他人生中绕不开的坎。
最后,父亲也没有接受刘晔的提议,而是接受了袁术的赏赐,毕竟好歹也是让他们家当皇帝,肯定也要有对应的礼遇。刘晔这一家也唯有他有着超越常人的远见,看着父亲因为袁术给的财物就彻底倒向了袁术,刘晔也只有连连叹气。
但刘晔始终觉得袁术望之不似人君,他心中想着既然家人实在管不了,将来就算只剩自己,也得跑出袁术的地盘。
刘晔暗中下定决心,但眼下,袁术确实已然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皇帝。
初平四年(192年),二月,在袁绍立刘宠为帝一个月后,袁术与陶谦联合,立十六岁的刘涣为帝,定都寿春,改元汉继,意为要继承汉室正统,实际则是袁术想要继承汉室当天子的意思。随后袁术被任命为丞相,封寿春侯,陶谦则被任命为徐州牧。
如此,袁绍与袁术两大阵营,便分别拥立了自己的天子。曹操、刘宠的汉被称为北汉,袁术、刘涣的汉被称为南汉,如果加上吕布的那个正统汉,天下此时已经出现了三个汉天子。
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袁绍和袁术这两大阵营彼此还没有分出胜负,但又不想因为正统性被吕布干涉,进而各自找一个名头,以让自己继续维持独立性而已。
当天下一个又一个新的天子被立起之后,基本世人也都知道这乱世已然到来。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吕布的耳朵里,吕布知道,关东诸侯通过士族门阀的道德宣传机器,最后无论是认刘宠还是刘涣,总归不太会认刘协。
吕布让张辽停止了对袁绍的渗透,因为再做下去也得不偿失。对于世家大族把控舆论的手段,他是心里有数的。
虽然根据形势,像公孙瓒这样的诸侯,也可能会倾向于认同吕布这边皇帝的合法性,但说到底,他们也只是基于形势给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合法性的来源罢了。
至于那个提供合法性的朝廷是汉朝还是什么其他朝,他们并不在乎。那些诸侯甚至官员,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在三个大汉天子之间进行横跳,就像历史上的曹刘对决中,站曹操的就说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站刘备的就信天子衣带诏,说曹操擅权,但说到底只是屁股决定脑袋。
在袁术立刘涣为帝后,吕布又以汉朝朝廷的名义任命了一批之前并没有加入袁绍、袁术任何一边的官员为地方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豫章太守刘繇、会稽太守王朗、吴郡太守虞翻。毕竟吕布已经得知袁术称帝,孙策又在攻打庐江,俨然想要吞并扬州。三个朝廷都没有在江东这几个郡建立绝对的控制,那吕布也想插一脚。但吕布却没有任命历史上当扬州刺史的刘繇直接担任扬州刺史。因为吕布知道孙策也是个猛人,让刘繇这种士人挡孙策是挡不住的。
于是吕布又下诏,令朱偶为丹阳太守,令皇甫嵩为扬州牧。本来朝中除了他们这两个非吕布嫡系的重臣之外,其他士人出身的官员在之前讨董之后就已经被罢免,如今也算是物尽其用。
朱檇本来就是扬州会稽人,他之前对董卓有意见,如今也对吕布不太满意。但他和皇甫嵩一样,都属于汉室老臣,只要以天子名义下诏,他基本都会听从。
至于皇甫嵩,他对董卓有意见,对吕布却没什么意见,两人见面也是笑脸相待。
因为对皇甫嵩不放心,吕布还特意让皇甫嵩在其家乡安定郡招募了五千兵丁,随他一起前往扬州赴任。皇甫嵩和朱檇这两人,都没什么野心,吕布知道他们即便当封疆大吏也不会割据反抗朝廷,更何况他们已然年老,并没有多少年寿命了。
但吕布相信,以这两位名震天下的将领,他们只要在扬州一天,袁术和孙策就别想进江东一步。三月初,随着皇甫嵩带着五千乡勇离开武关,借道刘表的荆州前往江东,汉室对吕布最后的价值也已经结束了。
既然如此,留着刘协这个天子已经没什么用了。
三月,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在贾诩的帮助下,刘协下了一封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