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不合常理’或‘过于顺利’的地方。用‘对方在引导我们’这个视角去重新解读,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被我们忽略的真正意图和模式。”
“第四,国际合作。通过最高层级的外交和警务渠道,将‘渡鸦’组织的部分非核心特征(如符号、部分技术指标)分享给国际刑警组织和主要国家的相关机构,寻求跨境数据比对和情报支持。重点查询与维尔贝克镜厅技术、稀有生物碱、神经接口纳米技术相关的非法交易和研究活动。”
命令一条条下达,清晰而冷静。这是一场从明处转向暗处的较量,从追逐转向布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狩猎。
专案组如同潜入深水的潜艇,关闭了大部分主动声呐,只留下最灵敏的被动监听阵列,在寂静的深海中,捕捉着任何一丝异常的振动。
接下来的几天,表面风平浪静。媒体上关于连环杀手案的报道逐渐淡去,警方对外宣称案件取得“重大进展”,但细节保密,给人一种即将收网却又迟迟没有动静的模糊印象。
而在看不见的数据层面,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上演。超级计算机集群按照陆时设定的综合特征模型,日夜不停地筛检着来自交通、金融、通讯、科研、甚至部分民用物联网的海量数据。这是一个概率游戏,希望渺茫,但这是目前唯一可能跳出对方预设棋局的方法。
陆时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铺满地面的案卷和照片,进行着最枯燥也最烧脑的复盘。他一遍遍地问自己:如果我是“观鸟人”,我为什么要让警方找到林媛的尸体?为什么要留下k-31的线索?为什么要在镜窟展示那种技术后又轻易放弃?为什么要在运营中心发动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攻击?
这些行为,除了消耗警力、展示力量、传递嘲弄之外,是否还隐藏着更深层的目的?比如……测试?测试警方的反应速度、技术能力、调查模式?或者……校准?校准苏晓这个“生物信标”在警方控制下的反应模式?
想到后者,陆时背后再次渗出冷汗。如果真是这样,那对方对局势的掌控力,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在这种高压下的静默等待中,第七天,技术部门终于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但特征高度吻合的信号涟漪。
信号源并非来自固定的地点,而是在不断移动,轨迹飘忽,似乎是在交通工具上。信号内容依旧加密,但其发射的频段和调制方式,与从苏晓大脑中检测到的那个微型天线结构的理论接收频段,存在交集!
更重要的是,这个移动信号源,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其活动轨迹与本市几位顶尖的、研究方向涉及“复杂系统建模”、“城市生态学”和“信息论”的学者、以及一位刚刚从海外参加完某个“未来城市安全”峰会回来的政府高级顾问的行程,出现了数次非偶然的时空重叠!
这些学者和顾问,与之前“心象中心”名单上那些文艺界人士截然不同,他们是真正掌握着城市发展和运行核心知识与决策权的人!
“渡鸦”的下一个目标,或者他们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似乎指向了这些城市的“大脑”和“规划师”!
“锁定这个移动信号源!对那几位学者和顾问,进行最隐蔽的、最高级别的保护性监控!”陆时下达指令,眼中重新燃起狩猎的光芒。
静默的猎场,终于感知到了猎物的踪迹。这一次,他们绝不能再被引入歧途。
猎杀,于无声处,再次展开。而这一次,猎人更加耐心,也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