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光小说>其他类型>天幕曝光未来,皇帝们坐不住了> 第99章 千古一帝赵匡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 千古一帝赵匡胤(1 / 2)

在搞笑的汉使视频结束后,天幕再次发生变化,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惹人眼目。

【赵匡胤配得上千古一帝吗?】

北宋,太祖年间。

赵匡胤手中的酒杯微微一颤,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目光变得锐利而复杂,眼睛紧紧盯着天幕。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下意识地用手敲击着御座扶手,陷入深深的沉默。

“千古一帝?天幕何出此问?”

“朕结束五代乱世,一统中原,息兵安民,杯酒释军权,乃是为了江山永固,这千古一帝朕,从未敢想”

赵匡胤沉默良久,对着赵光义说道,语气低沉。

赵匡胤心中升起压力与惶恐,但又带着那么一丝渴望。

千古一帝

听着真带劲啊。

“皇兄自然配得上!皇兄结束百年乱世,再造太平,文治武功,皆旷古烁今!”

“千古一帝之名,实至名归!”

赵光义神情激动,拱手朝向兄长。

大明,洪武年间。

“赵匡胤也是个不容易的。”

“五代乱世,武夫当国,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他能以兵变夺权,却能不伤筋动骨,不动刀兵而收大将之权,这份心思和手腕,咱是懂的。

朱元璋看向天幕那几个字,点了点头,神情闪过欣赏之色。

他朱元璋自己就是从底层崛起,深知乱世中创业和守成的艰难。

他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高明手段是极其欣赏和佩服的。

因为这和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以及建国后大力削弱勋贵权利的做法,在目的上高度一致:如何巩固皇权,避免重蹈前朝覆辙。

“得国正否?”

“哼,比起蒙元窃据神州,他赵宋至少是汉家江山!”

“但比起欺负柴氏孤儿寡母,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自是更正!”

朱元璋神色带着骄傲,毕竟这可是恢复中华的大事。

“可他定的这规矩,真是害苦了后人!”

“重文轻武,弱枝强干,弄得大宋三百年积弱,连幽云十六州都没收回来,最后被蛮夷所灭!这是开国太祖的大失策!”

朱元璋语气转为严厉,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朱元璋对赵匡胤的态度:

作为同行,我佩服你的手段;作为后来者,我批判你的遗祸。

大唐,贞观年间。

“哦?赵匡胤朕知之不多,只听闻天幕所言片语,其终结乱世,创立宋朝玄龄,克明,你等以为,其人功业,可比肩何人?”

李世民微微挑眉,露出感兴趣的神色,身体稍稍坐正。

“若论一统天下、安定西海,其功自不可没。”

“然,千古一帝其所创制度,可曾惠及后世百年?其文治武功,可曾超越前贤?”

房玄龄上前回复李世民,但并没有答案,只有一些提问。

毕竟他们都不认识赵匡胤这个人,也不好乱下结论。

“千古一帝”

李世民低声喃喃,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

这西个字,听起来真带派!

【赵匡胤配得上千古一帝吗?】

【我的观点非常明确:他完全配得上!】

【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在整个中华文明进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重要人物。】

【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不应一味关注疆域版图的大小,也不该仅以军事成败论英雄。】

【一个时代的文治与制度构建,其长远意义往往不亚于甚至超过一时的开疆拓土。】

【就像元朝,疆域不可谓不广,军力不可谓不强,但其国祚仅延续了98年;再看西方那些曾横跨三大洲的古代帝国,幅员何其辽阔,但它们真正为后世传承下了什么?】

【除了史书的几行记载,其实并没有留下太多深远的遗产。】

大汉,武帝末年。

刘彻眉头紧锁,明显被“元朝98年”这个数字刺痛。

他的目光从元朝北境地图上移开,首次对天幕内容陷入了真正的沉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蛮夷环伺,若不击之,岂有安稳之日可谈‘文治’?”

刘彻缓缓说道,但语气己不如以往坚决。

“然,国库空虚,民生凋零,亦是事实或许武功之后,文治当及时跟上?”

刘彻看着世界地图,眼见自己的大汉只是偏安一隅,心中总有不甘。

但御案上堆叠的竹简,上面血淋淋的数字却让他心头一震。

民生疾苦矣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频频点头,面露赞许之色。

“善!此言方是至理!所谓功绩,非因疆域最广,而在乎百姓安乐,制度昌明!”

“秦皇汉武,功业虽伟,然耗竭民力,终非长久之计,为君者,当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武功乃不得己之手段,文治方是守成之根本!”

李世民对着身旁的房玄龄、杜如晦感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